亚杜兰洞传奇与大卫的崛起 |蔡铃敏牧师
113.10.13主日信息摘录
经文:撒母耳记上22:1-5、26章
撒母耳记上18章6节大卫杀死歌利亚后回来,来自各城的妇女们虽然是迎接扫罗王凯旋归来,但因为众人的呼喊「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让扫罗王忌妒焦躁开始仇恨、要杀大卫。因为扫罗的不顺服,使得神的灵离开他,开始有反常的现象,想要追杀大卫,以至於大卫逃难的日子从此开始。撒母耳记上19章到27章扫罗追杀大卫的过程高潮迭起、紧张万分,一般估计大卫逃难躲藏至少有10-12年。扫罗对大卫的追杀基本上止於26章,但是大卫仍然担心扫罗会变卦,所以继续过著躲藏的日子。27章记载大卫等六百人转投靠非利士人阵营,於是扫罗才不再追杀大卫。再来这周读经进度将结束撒母耳记上,结束於扫罗败在与非利士人的战争。扫罗与三个儿子皆死於战场,可以说是死的非常凄惨,而大卫逃难的日子也因此结束。
大卫的逃难(苦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扫罗追杀大卫」是扫罗给大卫的。但从神的眼光来看,是塑造大卫的品格和信心(磨练、合神心意的品格塑造)。第二个阶段是「为了逃避儿子押沙龙要背叛、追杀他」,虽然看起来是如此,但其实是大卫犯了罪,上帝在他的生命当中给他的管教。大卫逃难日子中每一件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极大的提醒,因为这是他品格塑造最严厉的一段,我们需要搭配诗篇一起来读,大卫在逃难的日子中在山洞躲藏、饥寒交迫、装疯卖傻、被出卖…所写的诗篇,综合这些你就可以认识为什么大卫被称为是合神心意的仆人,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日子都要去学习的。
我用几句话来形容归纳大卫逃难的过程、处境与负面情绪(大卫受膏后),这些情绪也会是每个人都会身处的情况,让我们更认识大卫时,也能更认识自己:1.枉遭嫉妒痛恨、死里逃生。无辜感;2.孤独离乡背井、无家可归。孤单感;3.无奈旷野飘泊、饥寒交迫。饥饿感;4.危急装疯卖傻、忍辱偷生。落魄感;5.救人却被出卖、四处逃生。弃绝感;6.低声下气求助、却被藐视。无奈感;7.不被同袍了解、逃难不止。无力感;8.恐惧感、内疚感。扫罗虽有三千精兵,又有人通风报信,但因为上帝不将大卫交给扫罗(23:14),大卫就得保障!
一、从投靠人到被人投靠
扫罗要追杀大卫,大卫不得不离开妻子米甲。大卫逃至拉玛找撒母耳。撒母耳则带著大卫到拿约,那里有先知学校。后来大卫离开拉玛/拿约,找约拿单倾诉深受冤屈。接著大卫逃至挪伯祭司以希米勒求饼,也无法保护大卫。因著大卫的谎言、因著扫罗的忌妒痛恨、因个人的图利,大家都有自己的盘算,悲剧就是这样的发生。大卫虽然有缺点,但是优点是他随时都会修正,他敬畏上帝、寻求神的心意,随时转向神。
他离开祭司后就逃至加特亚吉王那里,大卫的想法是若投靠非利士人阵营,扫罗就应该不会追杀过来,没想到却被人认出来。没想到他立即巧辩、装疯卖傻,结果饱受羞辱嘲笑被赶走。我们可以从诗篇56篇来看到当时大卫这样经历的处境、心情、冤枉和悲哀。大卫独自一人开始逃难躲藏,扫罗眼线到处有,使得大卫只能逃到亚杜兰洞。此时陆续有四百人投靠大卫(含父母和兄弟),大卫成为山寨中的头目(领袖)。
二、从亚杜兰洞到隐基底
大卫逃到亚杜兰洞是非常传奇的洞穴经历,洞穴如蜂巢般,又深、宽、弯曲,大卫在里面应该是很漫长的时间。大卫藏在洞穴的消息很快的被传开来,於是经文说「受窘迫的、欠债的、心裏苦恼的,都聚集到大卫那裏;大卫就作他们的头目,跟随他的约有四百人(22:2)。」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是被重担压制的、欠债的、穷人、心裏愁苦的、不满现状的、心灵破碎的、反对政府的、逃兵、三教九流、逃犯…。这些人跑来跟随大卫,动机可能有很多,但这四百人都是自己来,而非去招募的,后来增至六百人。这群众中有一位祭司(亚比亚他),有先知(迦得),所以大卫的小王国雏型已渐成形。大卫在洞穴、在旷野,如何与这群乌合之众相处?在洞穴里非王宫,黑暗、隐藏、争竞、无资源……!对大卫来讲亚杜兰洞是生命的操练,如果你是领袖,亚杜兰洞的苦难都可以成为你我重要的功课。
大卫小时候是位牧童,在游牧中学习默想、亲近神、聆听神的声音,是位音乐家。又常与野兽搏斗中操练信心、倚靠神。大卫年少时就被撒母耳膏抹为王储。大卫被膏抹后,一连串的磨练就接踵而至。大卫从小学习亲近神,担任拿兵器成千夫长,带兵出征总是得胜,足以胜任军事领袖、领导者。神藉扫罗追杀大卫,塑造大卫成为合神心意的国王。大卫要升格为王,扫罗有如是大卫的魔鬼教练。为何大卫需要接受如此重大的熬练?神要塑造大卫有完全的品格。塑造完美品格是一生之久的功课,我们要全然的顺服神,完美品格不是独善其身,乃为建造基督身体。你是否觉得扫罗的失败,因为被膏抹后未被对付?所说的对付,不是指外在,是内在、心灵的。所以我们来到神面前,要对付的不是外在的环境如何,而是内心与生命如何能够成为神所喜悦的。亲近神与神相遇,确实是教会进入门徒训练的门槛/关键,这对我们基督徒品格的操练是相当重要的。
求主特别提醒我们,我们的生命是需要被对付的。炼我愈精的歌词里写到: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成油;你若不投葡萄入醡,它就不能变成酒;你若不炼哪哒成膏,它就不流芬芳。基督徒的生命要结出好果子,要时时刻刻学习和面对这样的事情。弟兄姊妹来到教会听见美好的信息、深受感动有很大的收获,你听完讲道觉得喜乐饱足,但这不是要独善其身,我们整个敬拜的内容是要对付我们的生命、自我,让我们更加的谦卑,来领受主的恩典,以至於福音能够被传开,神的国就从这里开始扩张。
三、受膏者也会误判情势
为何会误判情势?若你总是用心不正、心思有偏、属世的道德观、自以为义、依据过往成功的经验作为你抉择的参考,并不是合神心意,就容易误判并没有永恒性。例如哈拿在示罗祷告,祭司以利怎会把哈拿当做是喝醉酒、不正经女人?因为当时敬虔人实在不多,又看见以利的两个儿子同为祭司,但圣经形容为恶人。以利可被视为不儆醒、未尽职的祭司。当你缺乏属灵洞察力,就无法同理人内心的忧愁苦情。还好透过以利和哈拿的对谈,以利更正他的说辞,改为正面的祝福。也许我们很认真寻求神的心意,但也有可能由外来的因素影响我们的判断。
撒母耳记上27章第一章第一节「大卫心裏说」,自己的「以为、认为」会更大的影响自己的选择和判断。用第25章大卫和拿八的例子来看,为什么大卫要率众企图杀拿八泄愤。刚提到跟随大卫的有六百人,大卫派人找拿八寻求救助及得到物质上的协助。大卫低调的祈愿富人拿八可以救助,没想到反受其辱骂。此时,大卫的判断似乎完全以血气行事!若不是拿八的妻子亚比该出面阻止了大卫的冲动,大卫差点误判情势做错决定。
另外,用大卫与亚比筛争执是否要杀扫罗的例子来看。大卫有两次机会可以杀扫罗。第一次在隐基底的山洞内,扫罗入内大解,大卫仅割下扫罗的外袍衣襟一小块。大卫身旁的人认为,这是上帝所给的机会,上帝将仇敌交在大卫手中。身旁的勇士们一定无法了解为何大卫要放弃这大好良机?在事奉中,属世与属灵有时就在一念之间!24章中,大卫在隐基底未杀扫罗,在洞口两人有非常真诚的对话。大卫屈身脸伏於地,扫罗也痛哭承认自己是以恶待善。看似真心,却无真正回转/悔改!扫罗深受邪灵搅扰,又听信他人告密,使他单有情绪上激动,无法胜过理智上应有的抉择。大卫第二次不杀扫罗是发生在哈基拉山边。大卫与亚比筛发现扫罗全军皆昏睡,即暗暗偷走扫罗的枪与水壶。全会众跟著大卫逃难躲藏,不无怨言?当有机会可以不再躲藏时,根据亚比筛的分析与判断,这是最好的机会刺死扫罗,不然只要扫罗不死,六百人就得继续逃命,大卫却再次表明上帝不许他亲手杀扫罗。其实亚比筛没有错,这是世界的道理,但大卫却从神的眼光来看待。大卫有误判情势的时候,但他懂得随时逆转胜。虽然亚比筛或大卫身旁勇士认为情势有神的美意,但从神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来看常常有很大的出入。
结论:和睦之路何其难寻?
然而,大卫和扫罗没有和睦的机会吗?大卫虽然不是每件事都完美,但他却愿意听劝告、愿意寻求神的心意、愿意悔改。大卫不杀扫罗,因为扫罗是神的受膏著,大卫自己也是受膏者。大卫不追究,是尊重,尊重神的主权。所以在24、26章大卫两次不杀扫罗,扫罗也似乎两次都悔改承认错误,但很遗憾他们终究没有和睦。神的恩膏在他们身上都有,神的恩膏如同阳光照在他们身上,照在在大卫身上,大卫的心如同蜡融化在神的面前,照在扫罗身上,却如土坚硬而干裂。
在使徒行传中五旬节时,门徒们都聚集在一处。那天在马可楼上,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会不会如此说「耶稣尽管是我自己的儿子,我还是有不相信他的时候。」彼得站起来说「所有软弱失败的人中,我是罪首,我非常懊悔,我竟然连续三次不认主。我又常常自以为是。」雅各也站起来「在客西马尼园我们竟无法陪伴老师,让他孤独儆醒,我们都睡了。我们兄弟还准备卡位。」多马也抢先认错「我竟然只因为那天没见到耶稣,就不相耶稣复活。」他们认罪、分享,感动至深,会很自然的哭泣、认罪、拥抱、分享、鼓励,一点也不会只是情绪上的激情。非常理性的,决定要彼此相爱。真善美的团契就此诞生,就是基督教会的开始,教会就这样扩张。你是厦门街浸信会的勇士吗?让我们一起来经历亚杜兰洞的传奇。我相信这种团契、美好、这种彼此愿意交心的认罪,在我们生命当中或在教会裏是最重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