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商品介绍
2
葡萄园工人的比喻 |张传弢传道3
http://www.amoybc.org.tw/ 厦门街浸信会
首页 事工讯息 讲坛信息 2021 葡萄园工人的比喻 |张传弢传道
1101024

葡萄园工人的比喻 |张传弢传道

110.10.24主日信息摘录
经文:马太福音20章1-16节

主日直播准时每周日10:00在教会youTube频道,欢迎弟兄姊妹线上参与

一般人读完今天经文中这个比喻,一定觉得匪夷所思。在马太福音这一段葡萄园工人的比喻不是在讲地上国度的规则,而是天上国度的规则,在讲上帝的恩典是超乎我们想像的运行,必须要用不同的眼光去领受。愿神透过今天的经文亲自对弟兄姊妹说话,让我们不只是听闻真理,更让这真理改变我们的生命。

一、良善的家主

马太福音二十章开头提醒我们,这里要讲的是天国的比喻。虽然说这是一个比喻,但是这所描述的背景,倒是在当时一个普遍的景象。巴勒斯坦地区的葡萄采收期是九月底,通常在这个时候会需要大批的工人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完,这工作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所以在这段期间,会看到一群工人一大清早拿著工具站在市场等待,盼望能有人拣选他、雇用他去做事。这些人不是无所谓的在那边等待,如果在这种时候还找不到工作,那会是非常凄惨的一件事。你可以想像一下,当一个工人从早上六点钟,到下午5点还在那边等待,他眼看著旁边的人一个个被挑走,只剩下自己还在原地的那种心情有多么绝望。失业这件事可以把任何一个自认坚强的人给逼到哭出来。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老板,像这个葡萄园的家主一样,要给你一份工作、一个恩典、一个你本来不配得的礼物。这是个什么样良善的主?这是多么有同情心的一个主?「感谢祢感谢祢祢的拣选拯救了我的生活和灵魂。虽然我可能年纪老迈,身体不像别的工人那样强壮,但我一定会尽力回应祢的良善。」我想弟兄姊妹能够体会,在这个比喻中找到工作这件事,其实是在讲人的得救,进入天国、承受永生的资格。这就是一件这么值得感恩的事。

所以在这个比喻中,我们第一个要认识的是「良善的上帝」。还记得在前一章有一个少年官问耶稣「良善的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稣却反问他说「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少年官认为人可以藉由良善的行为来获得永生,但等耶稣真的要他变卖财产周济穷人时,他却做不到这个良善行为。随即耶稣讲了这个良善家主的比喻,在比喻中家主慷慨给予那个可能是最没用处、力气最小的工人工作以及酬劳。好奇怪,我们的上帝是不是有点太好了?他的良善、慷慨、恩典,愿意给每一个相信他、接受他的人。他的好,好到一个地步让人疑惑、不解、生气、愤怒。

二、公平的执著

12节「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这真是一个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我觉得人很难脱离这种比较心态。老实说连我自己都害怕,如果将来有一天一个在地上为主劳苦做工的传道人到了天国,发现从前认识那个玩世不恭、没有任何服事、最讨厌的痞子也到了天国,竟然也得救了,我会不会也对上帝生气?想说早知道不用那么认真。很多圣经学者在研究这段比喻时,会跟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回头」的比喻做一个并列,因为这两段比喻在描述同样一件事。面对良善上帝的恩典,竟然会有争风吃醋的情形发生。亲爱的弟兄姊妹,世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如果要一一计较,那真的是永远计较不完。可是尽管如此,出於人的老我,还是会不自觉得想要追寻自己所认为的「公平」。你明明知道这个需要无法被解决,这个缺乏永远都会在,但许多人穷尽一生想要填补这个空缺。传道书3:11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原本人类被创造的时候,上帝在我们心中放入永生,照理来说不会感到缺乏,因为永生是一种无限的满足。然而「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当人类犯罪之后,人与神断绝了关系,从此就失去了永生,生命变得极其有限。这也造成了我们心裏老是觉得缺少什么,因为这世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补足这永生的缺口。所以追求人以为的公平,是一个无解的议题。

其实这整段经文从头到尾没有谁亏欠谁。这个家主本来就可以随意用他的钱。一开始提到的经文背景,讲到这群工人原本都是收入不稳定的,是极需要工作才能够维持生活的,都是只能被动等待拣选的人。而工作的聘雇就如同上帝的救恩临到这群有缺乏、需要拯救的人身上。有人先、有人后。只是一个人的心是贫穷或富足,却决定了他与家主、他与这恩典之间的距离。第一批工人理当是家主最看重的,所以才第一个被挑选,此时的他们进入富足(满足)当中。但因著后来的发展,忌妒就使他们的心从富足走向贫穷。於是一颗贫穷的心,把人从恩典当中推离出去。反过来,那后面来的工人对家主是满怀感恩,我也相信他们会尽心尽力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家主提供最好的服务。於是一颗感恩心,将原本贫穷的变成了富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人以为的公平重要,还是与家主有良好的关系重要呢?我想那上好的福分,当然是要跟主有良好的关系,因为主才是一切丰盛的源头。於是耶稣就说,我想他的心情是惋惜的,也是具有警告意味的「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三、知足与休息

经文到此讲完了,这是一个天国的比喻,这个比喻到底要探讨什么呢?其实从19章就开始不断提到相关的议题:「进天国的是像小孩子一样的人」(19:14)、「少年官来问,要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进天国)」(19:16),一直到葡萄园工人的比喻,在后的要在前;在前的要在后。综观来看这一大段经文要我们思考的题目就是:谁能进天国?这个问题不是真的在问怎么进入天国;我们都知道得救是出於上帝的拣选。请注意在这个比喻中所有的工人都是被拣选的,这恩典给了所有人,可是因著后来发生的事,一部分的人几乎要拒绝这份拣选。这些人是辛劳工作的、很有用处的、能力最好的,最后竟然与家主关系破裂,也小看了拿在手中的这份恩典。做得越多,好像越容易陷入追求公平、而产生比较的陷阱中。我们的心态要怎样才正确呢?这时候可以效法使徒保罗的榜样,他为了主的缘故做了非常多的事,尽心竭力的建造教会。但同时也遭遇许多患难,可是他却说「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甚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我们今天读的比喻,可说是要学习在丰富中知足);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著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现中译本:能够适应任何情况) 。所以脱离人自以为公平的秘诀就是:知足。换句话说是要知道、要认识你的满足从何而来。原来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恩典的给予,他是一切丰盛的源头。我们要常常数算恩典、要常常祷告感谢。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解决,这种「地上与天上价值观的拉扯」,就是要「休息」。「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46:10「休息」的意义更接近是退到旷野中的独处,目的一是要:逃避世界的价值观(追求公平),目的二是要:是要与神相遇(认识恩典)。早在主后第三世纪,就有许多修道士跑到沙漠中独处,他们盼望能在这种极为缺乏的环境中遇见神。根据记载,很多修道士在这独处当中,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罪性,而当他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无法战胜罪恶时,竟然就与耶稣基督相遇了!耶稣说「只要转向我,你会发现我就在你身边。」在这样的独处当中,这些修道士在耶稣的恩典中面对自己的过犯,在他的医治中安心的揭开伤口,在他的荣耀中知道他是神。同时也接纳了自己,就摆脱了从世界而来的价值观,那种逼迫你要执著於公平的力量,最终得著了真正的休息。所以简单来说,这样子的独处就打造出一个悔改的地方,一个老我死去,新我诞生的地方,重新跟恩主建立关系。

亲爱的弟兄姊妹,不管你是早得救的、晚得救的;要学习知足的,或者需要休息的,盼望我们都能够与主有美好关系。这世上有好多事情让我们远离神,除了世界的引诱之外,甚至连为主做工、敬虔的行为、想要讨好上帝的举动都有可能因著某些事情变质,把我们从神的身边推开。所以信息最后,我们的焦点始终要回到恩主身上,来思想他的心意。感谢主!他的拣选是出於良善、慷慨与恩慈。若不是主的恩典,我们仍然是一个不知道生命意义为何,不知道将来要去哪里的人。但上帝的给予就是如此的慷慨。盼望在座若有尚未信主的朋友,愿你也接受耶稣基督救恩,领受这样美好的福分。

143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