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苦難|林毓倫牧師3
https://www.amoybc.org.tw/ 廈門街浸信會
首頁 事工訊息 講壇信息 2025 苦難|林毓倫牧師
1140504

苦難|林毓倫牧師

114.05.04主日信息摘錄
經文:約伯記1章20-22節、2章1-13節

主日直播準時每週日10:00在教會YouTube頻道,歡迎弟兄姊妹線上參與

上為何有苦難?以色列人詢問過這個問題。被敵人追殺的大衛,坐在斷垣殘壁上的耶利米,許多遭遇迫害的人們都曾問過這個問題,並給自己提出了回答~因為遠離神、悖逆神。在殘酷的戰爭、生化武器的發展,集中營裡慘無人道的科學實驗與多次的種族爭鬥與武裝衝突,甚至延伸到現在校園裡槍擊案、公共場合的隨機殺人、恐怖主義的攻擊等等、各類型的現代與後現代神學和反宗教運動興起,苦難神學、十字架神學、存在主義神學、甚至上帝已死神學…。但對於若上帝存在,為何容許邪惡並存?為何無辜的孩子、人們一一地死去?神到底在哪裡?苦難的意義又是為何?沒有人有一個完整與中肯的答案。但似乎在約伯記裡,我們可以窺見一二。神如何使一個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義人,在遭逢苦難的歷程中,真實經歷神、與神相遇,在看似沒有答案的探尋中,重新為苦難下了一個註解,今天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找尋答案的旅程。

一、苦難的根源與成因:

在聖經中,「苦難」的舊約希伯來文的用詞是「痛苦」或「疼痛」(ke'ev);而在新約希臘文用詞中是「苦楚」(Pathema) ,意思是人正遭受或曾受過的苦難,是外來的、受苦的經歷、痛苦憂傷(基督所曾受的苦難,亦是基督徒所必須受的苦難),也有內心所經歷的憂傷、衝擊、犧牲。另外也是「患難」的意思:壓制、受苦、迫害、磨難,也有內心的愁煩、苦惱。這也許更讓我們看到,苦難不只是因為生命遇見了困難,其中更有隱藏著一種因基督受苦、為基督而遭遇受苦的經歷與災禍,在憂傷、犧牲、衝擊之中。

若論到一切困苦的源頭,的確脫離不了從創世的角度來看,罪入了世界一切的不完美因此開始,人無法繼續與神有持續美好關係,不能繼續與神同住,也因此死入了世界,一方面是因為無法再吃生命樹的果子,另一方面更是因為神使無辜的代替有罪的,以至於能有「獸皮給犯罪、不完美的人遮羞」,若要論苦難的根源,的確脫離不了從創造之初的觀點討論。從約伯記經文看來,彷彿是一場上帝與撒旦的角力,撒旦認定人無法堅定信靠神,人是因為對價關係才信靠順服神;然而神卻認定約伯的義與敬虔是值得信任的,因此約伯的生命歷程似乎成了角力場,但其實卻是聖善的神與惡者的對決,是彷彿藉著苦難的生命經歷得勝的榮耀與恩典,更是神對於所創造的人的信賴。

從人的角度、約伯幾個朋友的回應中似乎可以窺見人們常常有的普遍想法,就是生命遇見患難與困苦一定就是與「行為有關係」,人一定是因為得罪神、多行不義所以經歷苦難臨到。但聖經並非如此認定;的確罪惡可能會帶來神的管教,但苦難卻也未必直接與罪惡是因果的關係。神更是在後來責備這些朋友們誣陷約伯的事情(你一定是犯罪才被處罰遭遇苦難);這也是我們要謹慎小心的。整本約伯記,當人們試圖為神解答苦難的原因,以及為神辯護時,沒有一個全然正確的回答,然而當神有機會為自己答辯時,卻只是以詰問的方式詢問約伯,神只是在反問約伯中彰顯自己的全能,而約伯也在這樣的生命經歷中與神相遇。那麼,當苦難臨到神,作為他者的我們,如何陪伴他人面對苦難?又或者我們個人如何面對苦難?

二、苦難的臨到與面對:

他者如何面對?一起哭泣、陪伴;接納情緒、幫助合理與健康的發洩。約伯的朋友們做得最對的,就是大老遠地為約伯趕來,為他悲傷,陪他一起哀哭七天七夜也不說話;其實一起陪伴,接納情緒,甚至有適當的發洩都是重要且關鍵的,未必要說什麼話(反而容易陷入議論之中),陪伴、一起哀哭,幫助對方不以口犯罪得罪神,甚為重要。不妄下判語、不試圖解釋或為上帝辯護。從整本約伯記來說,朋友們給予最不好的做法,就是試圖為苦難找原因、找答案;又或者在善惡因果論的促使下,批判約伯遭遇苦難的原因,導致帶來更大的傷害,這是我們要極為警惕的。不使人絆跌或棄掉信仰。作為面對苦難者的家屬或朋友,有時候我們的一些話語,沒有經過思辨與禱告,反而隨口成為他人心中永遠的痛,正如約伯的妻子要他棄掉神,因為他這麼敬虔卻仍遭大難,有所不平。我們對他人面臨苦難的過程中,或否無意間絆跌他人的信仰,使他人失去信心?理解在苦難中的人求死(或不想活),是想「停止痛苦」以及「失去生的意義與盼望」。從約伯咒詛自己的生辰,情願不活在地上,甚至認為出生就死了更好、更有盼望,也是出於對神永恆的盼望而有的一種想法,這不是他不尊重神的創造,只是在極大的情緒下,失去對於「生」的動力與盼望,試著去理解,也許更能幫助在苦難中的肢體。不縮短哀傷的時間;沒有簡單、容易的答案,需要長期、持續的陪伴。我們無法給出一個容易、簡單的答案;正如陪伴七天七夜後約伯的朋友,可能會有一種「你還要難過多久才會好」的心態;事實上,我們不小心就會陷入想要給出答案,想給出簡單的答案,想縮短陪伴的時程,但事實上,沒有簡單、容易的答案,總是需要長期、持續的陪伴。

自己如何面對?到神面前真實無謂的宣洩情緒、提出疑問;如果可以有屬靈同伴陪伴,在不得罪神的前提下宣洩。從約伯記的過程裡,我們看見約伯真實的哀傷、發出疑問,情緒複雜,甚至神也容許他如此;也許,只要在不得罪神的前提下,讓我們更真實的在神面前宣洩情感,甚至有屬靈的夥伴陪伴我們,都是需要的。信、靠、順服:相信神仍然掌權,賞賜的是神,收取的也是神;再次將所有權與主權獻上,也尋求神在苦難中的心意,雖不明白卻仍在信心中漸漸學習順服神。在苦難的歷程、追尋答案的過程當中,願意選擇相信、選擇倚靠、選擇順服將所有權和生命的主權全然獻上,是一種我與上帝「個人的、終身的、委身的、順服的」關係。即便被最親近的人質疑、誤解甚至要求棄掉信仰,仍倚靠神堅定。約伯被最親近的人質疑信仰的價值與意義,甚至要求他棄掉信仰;但他卻以對神所有的認識回應無論惡人、義人都從神手裡得福與受禍,一切都在神的手中。願主幫助我們當在苦難中信仰遭質疑時,我們仍能相信神的主權,仰望神的恩典。檢視、思辨自己的信仰,會否是「販賣機式的信仰」;同時察驗自己的生命是否罪惡不潔但卻不是無端控告定罪自己。在苦難中,我們也許也要檢視自己的信仰會否存在著「等價交換、對價關係」的概念?我們的信仰若陷入了「販賣機式的信仰」,就難以理解苦難的意義,甚至更可能不小心過度定罪自己。當答案不夠時仍有耶穌;主收去的東西主以自己來代替。願耶穌基督的愛與憐憫,十架上的受苦與得勝,成為你我的醫治與盼望,當答案不夠時仍有耶穌基督同在,他理解我們一切的難處。在倪柝聲所寫的詩歌「煉我愈精」歌詞中說道:「每次的打擊,都是真利益;如果你收去的東西,你以自己來代替。」願我們所失去的,主以自己來代替,成為我們的安慰與盼望。

三、苦難的意義與答案:

從「風聞有你到親眼見你」。在沒有簡單的答案前提下,我們可以從約伯記找到一些線索,那就是苦難也許是人從風聞神、理性知道神,到真實的經歷神的時刻。是一種不足為外人道,卻是真實經歷神的歷程。生命的熬煉、信仰的追尋。苦難也許是讓我們的生命在困苦與熬煉中被煉淨,並且繼續在探問神、等候神、尋求神的過程中更加思考信仰、堅定信仰的過程。也許探問答案的過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從約伯記這「沒有答案的答案」中,即便我們好像以上帝視角看穿全局,但卻又彷彿跟著約伯在苦難的人生經驗中,似乎探問答案的歷程比答案是什麼更加的重要,因為我們知道答案在神手中,追尋答案的過程中與神更親近,更認識神,也許追尋答案的過程遠勝過於知曉答案;甚至當我們知道最終的答案,也許就是「耶穌」,那麼耶穌不僅僅是在終局成為我們的答案,更在過程中就與我們同在,也在起初就成了榜樣、立下救贖。

基督的十架受苦與得勝成為我們的答案與盼望。無罪的耶穌來到世上並且「主動」受苦,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初代門徒們也受逼迫,但他們在苦難中經歷了上帝的愛與恩典,並與基督一同得勝。馬丁路德認為,十字架上的上帝不是通過力量和榮耀將自己彰顯,而是在苦難和十字架上顯示給人,使罪人能夠得以因信稱義十字架代表上帝的憤怒與咒詛,也代表上帝的祝福與慈愛。潘霍華則說:「基督徒可以參與上帝的痛苦,分擔上帝的痛苦。」人類的苦難是參與上帝的痛苦(甚至是在信仰被逼迫的過程中,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歌羅西書1:24)。卡爾.巴特則認為「受苦的經驗可以帶給人類全然不同的感受,使人生命改變,離罪向善。」莫特曼的十架神學則認為人是從「苦難」和十字架來認識上帝,這樣的啟示是隱藏而間接的。但在人類的痛苦中上帝沒有隱藏,祂總是與受苦的人同在,如以賽亞書63:9所言「他們在一切苦難中,祂也同受苦難」。因此,沒有苦難就沒有愛!

苦難的確根源於亞當的背離神,導致罪、死亡以及一切的不完美和苦難出現在世上;但這卻不能簡化成每個人承受、遭逢苦難的原因。當苦難臨到,作為他者的我們在陪伴時,更要學習與受苦者一起哭泣、陪伴;接納情緒、幫助人在不得罪神的方式下合理與健康的發洩。不妄下判語、不為神解釋或辯護,不使人絆跌或棄掉信仰。試著理解在苦難中的人求死是想「停止痛苦」及「失去生的意義與盼望」,沒有簡單、容易的答案,需要長期、持續的陪伴。 而我們自己面對苦難時,可以到神面前真實的宣洩情緒、提出疑問;有屬靈同伴的陪伴,在不得罪神的前提下宣洩,再次信、靠、順服,將所有權與主權獻上;尋求神在苦難中的心意,雖不明白卻仍在信心中學習順服。而且即便被最親近的人質疑、誤解,甚至要求棄掉信仰,仍倚靠神堅定。也透過苦難得著一次經歷與機會檢視、思辨自己的信仰,相信耶穌掌權、同在與扶持,使每次的打擊,都是真利益,主收去的東西,主以自己來代替。在苦難的過程中,也許神讓我們有機會從「風聞有你到親眼見你」,更是個人信仰的「神秘經驗」,也是生命的熬煉、信仰的追尋。而在信仰與生命的歷程裡,也許探問答案的過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最終我們將明白,耶穌是我們的答案─基督的十架受苦與得勝,更成為我們永恆的答案與盼望。我們在苦難中參與了基督的苦難,基督的十架受苦、成為負傷的醫治者來治癒我們,願我們彼此共勉,更願神在每個苦難的經歷中成為我們最大的安慰。

166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