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林毓伦牧师
114.05.04主日信息摘录
经文:约伯记1章20-22节、2章1-13节
上为何有苦难?以色列人询问过这个问题。被敌人追杀的大卫,坐在断垣残壁上的耶利米,许多遭遇迫害的人们都曾问过这个问题,并给自己提出了回答~因为远离神、悖逆神。在残酷的战争、生化武器的发展,集中营里惨无人道的科学实验与多次的种族争斗与武装冲突,甚至延伸到现在校园里枪击案、公共场合的随机杀人、恐怖主义的攻击等等、各类型的现代与后现代神学和反宗教运动兴起,苦难神学、十字架神学、存在主义神学、甚至上帝已死神学…。但对於若上帝存在,为何容许邪恶并存?为何无辜的孩子、人们一一地死去?神到底在哪里?苦难的意义又是为何?没有人有一个完整与中肯的答案。但似乎在约伯记里,我们可以窥见一二。神如何使一个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的义人,在遭逢苦难的历程中,真实经历神、与神相遇,在看似没有答案的探寻中,重新为苦难下了一个注解,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找寻答案的旅程。
一、苦难的根源与成因:
在圣经中,「苦难」的旧约希伯来文的用词是「痛苦」或「疼痛」(ke'ev);而在新约希腊文用词中是「苦楚」(Pathema) ,意思是人正遭受或曾受过的苦难,是外来的、受苦的经历、痛苦忧伤(基督所曾受的苦难,亦是基督徒所必须受的苦难),也有内心所经历的忧伤、冲击、牺牲。另外也是「患难」的意思:压制、受苦、迫害、磨难,也有内心的愁烦、苦恼。这也许更让我们看到,苦难不只是因为生命遇见了困难,其中更有隐藏著一种因基督受苦、为基督而遭遇受苦的经历与灾祸,在忧伤、牺牲、冲击之中。
若论到一切困苦的源头,的确脱离不了从创世的角度来看,罪入了世界一切的不完美因此开始,人无法继续与神有持续美好关系,不能继续与神同住,也因此死入了世界,一方面是因为无法再吃生命树的果子,另一方面更是因为神使无辜的代替有罪的,以至於能有「兽皮给犯罪、不完美的人遮羞」,若要论苦难的根源,的确脱离不了从创造之初的观点讨论。从约伯记经文看来,彷佛是一场上帝与撒旦的角力,撒旦认定人无法坚定信靠神,人是因为对价关系才信靠顺服神;然而神却认定约伯的义与敬虔是值得信任的,因此约伯的生命历程似乎成了角力场,但其实却是圣善的神与恶者的对决,是彷佛藉著苦难的生命经历得胜的荣耀与恩典,更是神对於所创造的人的信赖。
从人的角度、约伯几个朋友的回应中似乎可以窥见人们常常有的普遍想法,就是生命遇见患难与困苦一定就是与「行为有关系」,人一定是因为得罪神、多行不义所以经历苦难临到。但圣经并非如此认定;的确罪恶可能会带来神的管教,但苦难却也未必直接与罪恶是因果的关系。神更是在后来责备这些朋友们诬陷约伯的事情(你一定是犯罪才被处罚遭遇苦难);这也是我们要谨慎小心的。整本约伯记,当人们试图为神解答苦难的原因,以及为神辩护时,没有一个全然正确的回答,然而当神有机会为自己答辩时,却只是以诘问的方式询问约伯,神只是在反问约伯中彰显自己的全能,而约伯也在这样的生命经历中与神相遇。那么,当苦难临到神,作为他者的我们,如何陪伴他人面对苦难?又或者我们个人如何面对苦难?
二、苦难的临到与面对:
他者如何面对?一起哭泣、陪伴;接纳情绪、帮助合理与健康的发泄。约伯的朋友们做得最对的,就是大老远地为约伯赶来,为他悲伤,陪他一起哀哭七天七夜也不说话;其实一起陪伴,接纳情绪,甚至有适当的发泄都是重要且关键的,未必要说什么话(反而容易陷入议论之中),陪伴、一起哀哭,帮助对方不以口犯罪得罪神,甚为重要。不妄下判语、不试图解释或为上帝辩护。从整本约伯记来说,朋友们给予最不好的做法,就是试图为苦难找原因、找答案;又或者在善恶因果论的促使下,批判约伯遭遇苦难的原因,导致带来更大的伤害,这是我们要极为警惕的。不使人绊跌或弃掉信仰。作为面对苦难者的家属或朋友,有时候我们的一些话语,没有经过思辨与祷告,反而随口成为他人心中永远的痛,正如约伯的妻子要他弃掉神,因为他这么敬虔却仍遭大难,有所不平。我们对他人面临苦难的过程中,或否无意间绊跌他人的信仰,使他人失去信心?理解在苦难中的人求死(或不想活),是想「停止痛苦」以及「失去生的意义与盼望」。从约伯咒诅自己的生辰,情愿不活在地上,甚至认为出生就死了更好、更有盼望,也是出於对神永恒的盼望而有的一种想法,这不是他不尊重神的创造,只是在极大的情绪下,失去对於「生」的动力与盼望,试著去理解,也许更能帮助在苦难中的肢体。不缩短哀伤的时间;没有简单、容易的答案,需要长期、持续的陪伴。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容易、简单的答案;正如陪伴七天七夜后约伯的朋友,可能会有一种「你还要难过多久才会好」的心态;事实上,我们不小心就会陷入想要给出答案,想给出简单的答案,想缩短陪伴的时程,但事实上,没有简单、容易的答案,总是需要长期、持续的陪伴。
自己如何面对?到神面前真实无谓的宣泄情绪、提出疑问;如果可以有属灵同伴陪伴,在不得罪神的前提下宣泄。从约伯记的过程里,我们看见约伯真实的哀伤、发出疑问,情绪复杂,甚至神也容许他如此;也许,只要在不得罪神的前提下,让我们更真实的在神面前宣泄情感,甚至有属灵的伙伴陪伴我们,都是需要的。信、靠、顺服:相信神仍然掌权,赏赐的是神,收取的也是神;再次将所有权与主权献上,也寻求神在苦难中的心意,虽不明白却仍在信心中渐渐学习顺服神。在苦难的历程、追寻答案的过程当中,愿意选择相信、选择倚靠、选择顺服将所有权和生命的主权全然献上,是一种我与上帝「个人的、终身的、委身的、顺服的」关系。即便被最亲近的人质疑、误解甚至要求弃掉信仰,仍倚靠神坚定。约伯被最亲近的人质疑信仰的价值与意义,甚至要求他弃掉信仰;但他却以对神所有的认识回应无论恶人、义人都从神手里得福与受祸,一切都在神的手中。愿主帮助我们当在苦难中信仰遭质疑时,我们仍能相信神的主权,仰望神的恩典。检视、思辨自己的信仰,会否是「贩卖机式的信仰」;同时察验自己的生命是否罪恶不洁但却不是无端控告定罪自己。在苦难中,我们也许也要检视自己的信仰会否存在著「等价交换、对价关系」的概念?我们的信仰若陷入了「贩卖机式的信仰」,就难以理解苦难的意义,甚至更可能不小心过度定罪自己。当答案不够时仍有耶稣;主收去的东西主以自己来代替。愿耶稣基督的爱与怜悯,十架上的受苦与得胜,成为你我的医治与盼望,当答案不够时仍有耶稣基督同在,他理解我们一切的难处。在倪柝声所写的诗歌「炼我愈精」歌词中说道:「每次的打击,都是真利益;如果你收去的东西,你以自己来代替。」愿我们所失去的,主以自己来代替,成为我们的安慰与盼望。
三、苦难的意义与答案:
从「风闻有你到亲眼见你」。在没有简单的答案前提下,我们可以从约伯记找到一些线索,那就是苦难也许是人从风闻神、理性知道神,到真实的经历神的时刻。是一种不足为外人道,却是真实经历神的历程。生命的熬炼、信仰的追寻。苦难也许是让我们的生命在困苦与熬炼中被炼净,并且继续在探问神、等候神、寻求神的过程中更加思考信仰、坚定信仰的过程。也许探问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从约伯记这「没有答案的答案」中,即便我们好像以上帝视角看穿全局,但却又彷佛跟著约伯在苦难的人生经验中,似乎探问答案的历程比答案是什么更加的重要,因为我们知道答案在神手中,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与神更亲近,更认识神,也许追寻答案的过程远胜过於知晓答案;甚至当我们知道最终的答案,也许就是「耶稣」,那么耶稣不仅仅是在终局成为我们的答案,更在过程中就与我们同在,也在起初就成了榜样、立下救赎。
基督的十架受苦与得胜成为我们的答案与盼望。无罪的耶稣来到世上并且「主动」受苦,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初代门徒们也受逼迫,但他们在苦难中经历了上帝的爱与恩典,并与基督一同得胜。马丁路德认为,十字架上的上帝不是通过力量和荣耀将自己彰显,而是在苦难和十字架上显示给人,使罪人能够得以因信称义…十字架代表上帝的愤怒与咒诅,也代表上帝的祝福与慈爱。潘霍华则说:「基督徒可以参与上帝的痛苦,分担上帝的痛苦。」人类的苦难是参与上帝的痛苦(甚至是在信仰被逼迫的过程中,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歌罗西书1:24)。卡尔.巴特则认为「受苦的经验可以带给人类全然不同的感受,使人生命改变,离罪向善。」莫特曼的十架神学则认为人是从「苦难」和十字架来认识上帝,这样的启示是隐藏而间接的。但在人类的痛苦中上帝没有隐藏,他总是与受苦的人同在,如以赛亚书63:9所言「他们在一切苦难中,他也同受苦难」。因此,没有苦难就没有爱!
苦难的确根源於亚当的背离神,导致罪、死亡以及一切的不完美和苦难出现在世上;但这却不能简化成每个人承受、遭逢苦难的原因。当苦难临到,作为他者的我们在陪伴时,更要学习与受苦者一起哭泣、陪伴;接纳情绪、帮助人在不得罪神的方式下合理与健康的发泄。不妄下判语、不为神解释或辩护,不使人绊跌或弃掉信仰。试著理解在苦难中的人求死是想「停止痛苦」及「失去生的意义与盼望」,没有简单、容易的答案,需要长期、持续的陪伴。 而我们自己面对苦难时,可以到神面前真实的宣泄情绪、提出疑问;有属灵同伴的陪伴,在不得罪神的前提下宣泄,再次信、靠、顺服,将所有权与主权献上;寻求神在苦难中的心意,虽不明白却仍在信心中学习顺服。而且即便被最亲近的人质疑、误解,甚至要求弃掉信仰,仍倚靠神坚定。也透过苦难得著一次经历与机会检视、思辨自己的信仰,相信耶稣掌权、同在与扶持,使每次的打击,都是真利益,主收去的东西,主以自己来代替。在苦难的过程中,也许神让我们有机会从「风闻有你到亲眼见你」,更是个人信仰的「神秘经验」,也是生命的熬炼、信仰的追寻。而在信仰与生命的历程里,也许探问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最终我们将明白,耶稣是我们的答案―基督的十架受苦与得胜,更成为我们永恒的答案与盼望。我们在苦难中参与了基督的苦难,基督的十架受苦、成为负伤的医治者来治愈我们,愿我们彼此共勉,更愿神在每个苦难的经历中成为我们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