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哀叹与感谢 |张传弢传道
114.06.22主日信息摘录
经文:诗9:1-2、5-6,诗10:1-2、14-15
你喜欢读诗吗?很多学生都说不擅长读文言文,或读诗之类的。我曾告诉他们,诗是抽象情绪的具体呈现,但有些人还是不太能理解。后来我发现「不懂」是经历不够,生命中还缺少一些风浪的累积。所以诗篇被安排在约伯记之后,也是有它的道理。人生唯有经过风浪才能谱出美丽的乐章;你要尝过约伯苦涩的滋味,大卫在低谷的哀愁,才能真正读懂「诗篇」之美。
诗篇共有150篇,分为五卷。卷一至卷三(诗1–89)大多成於被掳后,哀歌居多,帮助亡国的以色列百姓抒发情绪、以及知道该怎样过生活;卷四、五(诗90–150)则偏向盼望与赞美,是重建与期盼弥赛亚国度的声音。诗篇的编纂是由哀伤转为盼望,赞美是向前迈进的力量。今天我们要来看诗篇第9-10篇,这两篇诗原本在七十士译本被当作同一首诗。里面内容包含了赞美、哀叹与感谢,愿圣灵带领我们感受人与神的互动之美。
一、赞美神的作为
诗篇第9篇开头就是对神奇妙作为的赞美。十七世纪西敏会议制定的「小要理问答」第一条就问: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就是荣耀上帝,永远以他为乐。原来赞美神就是人活著的目的!我们常会在欣赏美景、孩子熟睡、科技产品中发出惊叹,这说明「赞美」其实是人性中自然的反应。另外,你也可以发现一件事,就是赞美的主题与「创造」有很大的关连,无论是对於大自然的赞叹,甚至到人手所造的产品,神的创造之美都在里面占很大一部分。不过我们今天看诗篇第9篇比较多提到的是神曾经做过的事。这些其实也是创造的延伸,就是神在历史中大而可畏的作为。「创造」就是「神的作为」就是「历史」,诗人光回想起那些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这都是神的工作,就构成了赞美的理由。
大卫在写诗篇第九篇时,可能想起自己过往参与过的战争,上帝是怎么与他同在将仇敌除灭。甚至是上帝怎么样与以色列祖先同在,打败所有的仇敌,最后能在应许之地安置产业。所以他就发出赞美「应当歌颂居锡安的耶和华,将他所行的传扬在众民中。(11节)」但你也可以从这篇诗中看到,诗人虽然发出赞美,但目前却是停留在一个受苦的阶段(13节)。所以他最后发出求告19-20节说「耶和华啊,求你起来,不容人得胜!愿外邦人在你面前受审判!耶和华啊,求你使外邦人恐惧;愿他们知道自己不过是人。」前面说到诗篇「卷一」完成的时间是被掳时期,许多人被抓到巴比伦过著次等公民的生活。所以当这些百姓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这首诗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盼望的重燃。这些曾经发生过的,都是不可抹灭的事实,同时也证明了神的属性「穷乏人必不永久被忘;困苦人的指望必不永远落空。」所以这些百姓虽然仍在苦难之中,但他们知道这是暂时的,神绝不会忘记我们,於是便有理由继续赞美,便有一个盼望让他们仍然能喜乐。
亲爱的弟兄姊妹,上帝要我们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其实就是要常常赞美。可是我们每天常在困境中难以喜乐,但诗篇教导我们,喜乐不是来自环境,而是来自对神作为的记念与信靠。诗篇第9篇教导我们要观看、要回想神的作为,才能让我们无论在任何景况,都能找到赞美的理由。就像我曾经看见神改变我的家庭、供应我经济需要、挽救我的婚姻,这些都是我赞美的根基。愿我们学习在任何景况中都能开口称颂:「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
二、哀叹神的隐藏
到了诗篇第10篇,突然间诗人的心情掉入谷底,因为困难还在、环境还没有改变,所以他向上帝发出疑问:主啊,我知道祢曾经奇妙可畏的作为,我知道祢只要出手,就可以马上使我离开这患难,甚至我相信祢必定对恶人有公义的审判。可是祢为什么不现在拯救我呢?祢为什么好像隐藏起来了不愿意出现呢?其实人很软弱,可能上一秒还可以赞美神,下一秒想到困难又心里不安。这就是诗篇当中的哀歌,与每一个哀哭的人同哭,让我们的情绪被接纳理解。
在诗篇第10篇当中,诗人哀叹的理由是因为「恶人」。4-5节形容这个恶人的特徵是不怕神,眼界短浅,无法理解神在永恒当中的审判,所以他就胆敢到处与人为敌,向他们喷气。9节形容还有一个特徵,是这恶人像狮子一样躲起来,会去偷袭、吞吃那些无辜、困苦的人。由此可以看出这恶人不像是战争会碰到的敌人,而更像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何时会跳出来攻击你的人。那恶人的身分会是谁呢?假设这首诗是大卫所写,那么这恶人就很有可能是觊觎他王位的人。表面上随同大卫治理国务,但私底下却擅自结党,想尽办法要偷走王的权力。
另一方面,对於被掳时期读这首诗的百姓而言,这恶人的身分,就更清楚明白在讲身边的外邦人,或说是政治、宗教上的党羽。像但以理书中,但以理受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重用,可是一旁的其他人就想尽办法要去压制但以理一伙人的势力。或者是以斯帖记裏,会看到恶人哈曼,想尽办法叫波斯帝国的亚哈随鲁王,要除灭整个犹太民族。政治上都是这样了,更何况是以色列市井小民的生活。所以当他们阅读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诗人懂他们的心情。我们的祖先也曾经被这样迫害。大卫王也曾经发出埋怨,说耶和华啊,你为什么隐藏呢?我们是被理解的,上帝知道我们所遭遇的一切!
人在患难当中最大的安慰,就是被深刻的理解。我曾经分享过当兵时被兵变,当年经历情伤,回家一句话都说不出,我母亲却一眼看出我的情绪,走过来问我:怎么了?你发生什么事了?只是一个简单的询问,但我却感受到被深刻的理解。在那一瞬间我心中的重担就好像已经可以放下了。当然后面还需要长时间的疗愈。但我深深的觉得,这种被理解的感受,是患难中最大的安慰。
亲爱的弟兄姊妹,上帝比所有人都更知道我们的遭遇,每一个委屈他都听到了,每一个痛苦他都能明了。透过诗篇中的哀歌体裁,让我们可以来到神面前叫屈、埋怨,这也是神所允许的互动关系。但不要忘记了,在每一篇哀歌中,诗人并没有只停留在哀怨里面,他最后都会回到神面前来交托仰望。因为神的儿女确知一件事,就是神一定不会忘记。「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赛49:15)」我们的神必不永远隐藏,他必不忘记我们每滴眼泪。
三、感谢神的应许
诗篇第10篇从14节开始,诗人不再抱怨下去了,因为神不会忘记,他必定知道我的需要,一想到这些,诗人就要诉说他的感恩。虽然哀叹与感恩的距离看似遥远,但有时却能以闪电般的速度拉近距离。在诗篇中有一类型的诗被归类为感恩诗,感恩诗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感恩诗当中还是会描写诗人目前碰到的危机。不过重点是第二个特色,诗人却会在同一首诗中宣告,说危机已经过去了!所以虽然困难还在,但是诗人却凭著信心宣告:危机过去了。
好比10篇14节就说到神「已经」看见这些奸恶毒害了,既然看见就不会坐视不管的。往前看也有类似的感恩,9篇4节一样说到神「已经」为受欺压的人伸冤了,要按公义审判。明明环境还没改变,为什么诗人会这样宣告说危机已经过去了呢?这是诗人对於真理的应用,这是他听见主的话就去行的行动。他以盼望的眼光观看神的作为,就发现危机已经过去了。
马丁路德曾因挫折打击而忧郁,直到妻子穿著丧服对他说:「你为什么这样愁眉苦脸?好像上帝已经死了呢?」他才警醒:我信的是永活的神,我在怕什么?於是他一瞬间就从哀叹转为感恩,得著力量面对挑战。亲爱的弟兄姊妹,「感谢神」这个行动,要带领我们观看未来。诗10:16「耶和华永永远远为王;外邦人从他的地已经灭绝了。」这是神给我们的应许,是有关末后的预言。末日正在靠近当中,同时灾难也无法避免,我们身处在其中还有办法发出赞美与感谢吗?可以的,因为我们确知自己已经靠著耶稣得救了。所以愿神使我们刚强壮胆,不惧怕也不惊惶。
一首名为《感谢神》的诗歌中唱道:「感谢神,祷告未蒙垂听;感谢神,玫瑰有刺…」作词人是一位瑞典基督徒August Ludvig Storm年轻时写下这诗,希望基督徒虽然经历苦难,仍然能向神感恩。结果在他37岁时重伤终身残疾,但仍未改初衷。因为他知道――神的恩典够用。
我想这就是诗篇9-10整个读完,诗人要带领我们看的一幅风景:先是赞美神奇妙的作为、信实拯救的属性,好像在晴朗的天空翱翔。不久后却迎来可怕的暴风雨,恶人围绕、虎视眈眈。但即便如此我却不怕,因为我知道知风雨一定会过去,上帝的拯救已经预备好了,所以就让我们来感谢神吧!「感谢」不只是个人跟神的互动而已「我要一心称谢耶和华;我要传扬你一切奇妙的作为。我要因你欢喜快乐;至高者啊,我要歌颂你的名!」(诗9:1-2) 事实上诗人说他还要做公开的见证,才算是完整表达感谢。於是感谢神的行动,让我们不再自私,不再只是看自己,而是能转眼看神、转眼看向同胞,转化整个群体。
亲爱的弟兄姊妹,你是否因为一些无法掌控的事情,深陷在担忧、愁烦当中,好像失去了盼望?这个时候到底谁能给予帮助呢?我要邀请你投靠我们的主耶稣,他已经为你预备好救赎恩典了。这一位神不只是看顾历史中的那些信徒,他也完全明白你现在所面对的困难,甚至连未来要发生的,我相信上帝都必有预备。而且他还是怜悯慈爱的神,愿意陪伴你走过每一个低谷,听你诉苦、陪你流泪。这就是我们所信仰的神,是又真又活的救赎主。让我们一起来祷告,让耶稣基督的救恩,帮助你面对困难,走出死荫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