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基督徒
106.05.21主日信息摘錄 寂靜的基督徒 講員:柯德仁弟兄
經文:經文:哥林多前書九章16-17節、詩篇九十四篇16-17節
在60多年前,在報紙上看見有一連載「寂靜的春天」,談到季節已經更迭,然而森林中仍是一片寂靜,既沒有蟲鳴鳥叫,更沒有動物出來活動。40多年後,偶然又看了一本關於生態保育的書籍,前言寫到寂靜的春天此書,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具有影響力,且具有學術價值的生態保育書籍。在此書內容中,提到蟲都因農藥而死,而吃蟲的動物也難逃一死,以至於當春天來到,森林裡仍是一片寂靜。
幾年前在雜誌上看到一則統計數字,對基督徒做了一份完整的統計,所謂的基督徒便是:會到教會、曾受浸、名字在教會名冊中,有10%的基督徒全年當中沒有參加過教會任何一次的聚會;70%的基督徒,除了參加主日聚會,其餘聚會活動皆不參與;95%的基督徒不參加教會有關訓練性質的聚會,85%的基督徒從不參加教會的禱告會,40%的基督徒從未參加過一次主日學;40%的基督徒從來沒有奉獻或是僅象徵性地奉獻。三元福音佈道中心當中的牧師曾統計,90%的基督徒知道要傳福音,然而實際付諸行動的基督徒僅5%,這5%當中甚至包含執事與傳道、牧者在內。這些統計數值並不能代表世界當中每個地區的教會現狀,然而也應可作為我們的參考與借鏡,這些統計數字可以看出我們這世代的基督徒實在是寂靜的基督徒,沒有受教導與讀經,而剩下的僅僅是當年受浸決志信主的回憶,剩下的只是教會名冊裡的紀錄,更別說豐盛的生命、熱情的服事、生命的成長,更談不上生命的負擔。
為何有許多寂靜且沉默的基督徒呢?雖說表面上只是這些基督徒對於教會不太熱心,這些僅是表面,真正的原因值得我們探討。真正的問題歸納出以下兩點:第一點是許多的基督徒從來未曾有重生的經驗,重生應當是基督徒信仰的根本,約翰福音3章3節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如此簡明扼要,若是不重生,便不能見神的國,倘若我們信基督卻不能見神的國,那我們所信的信仰又有何益處?得見神的國必定是每位基督徒最終極的目標。中央大學神經認知研究院的教授洪蘭,曾在報紙專欄寫下,讀寫能力是溝通的基本能力,文句通順、詞不達意即便是一篇論文也不會有人能看懂。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去年推了一項運動:學生基礎讀寫能力國際研究計畫,此計畫開宗明義便說到讀寫能力是21世紀社會的共同貨幣,並決定國家競爭力,且是國民的基本素養,無論是哪方面領域的專家,都是必須的。讀寫能力既然是國民的基本素養,至於重生對於基督徒就好比基本的營養,若無重生我們的生命便會逐漸枯萎,便不能維持基督徒的生命,重生是屬靈的再生,是一個嶄新的生命。
有了重生必定產生新的觀念、想法、思維及價值觀,看事情的角度也不會相同,重生前我們大都是因著人的角度、社會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然而重生後我們一生的觀念皆是由上帝為出發點,若我們明白要將目光看向神,便能看見上帝的聖潔與全能,其他以前看為重要的似乎也不再如此重要。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一本書《與成功有約》,作者史蒂芬.柯維,有一年他在紐約搭地鐵時,因為是周六清晨,故車廂內十分安靜,乘客不多,有的在睡覺,有的在看報紙。而到了某站時,有一個男人帶了三個小孩上車,而這三個小孩便打破了車廂內的寧靜,有的大叫,有的丟東西,甚至有的去抓別人的報紙,那男人卻坐在柯維旁邊視若無睹且無動於衷,柯維心中產生了一股怒氣,對一旁的男人說:你的孩子鬧得實在太過火了,難道你不管他們嗎?而這位可憐的男人突然回到現實般,對柯維說:你說的是,我應該做些什麼才對,我們剛剛從醫院出來準備回家,這三個孩子的母親一個小時前在醫院過世了,我的腦袋十分混亂,我想這些孩子也是。當柯維聽到這男人的回應,他在另外一本著作便寫到:忽然之間我的感覺想法全改變了,無論是舉止、想法、感官完全不同,怒氣完全退去,反倒升起了對這家人痛苦般的同情,同情油然而生。柯維還是柯維,而同樣的場景依然在車廂,然而一分鐘前後的想法竟完全改變了,約伯記42:5-6「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伯因為看見神的聖潔,而明白自己的污穢,以至於才會厭惡自己,才明白何謂罪,因為親眼見神,才了解神無法容下任何一絲汙點;因為親眼見神的榮美,才曉得自己的敗壞,也因著親眼看見神,使我們可以重生得救,以至於有了嶄新的生命,使我們與過去的自己有別,因為過去只是風聞而已,但如今能親眼見祢。
上述第一點我們談到要有重生的經驗,第二點是許多基督徒從未有長大及成熟的經驗,有知覺及理性的動物,一定會有生命的特徵,而有些動作是自發性的,不需別人教導,是生命驅使一個人有行動的,好比進食、喝水、喜歡玩、想要偷懶,這些本能皆不是被迫的,我們有生命便擁有的。同樣人類在觀念及接收的傳達上,與人之間感情的交流上,也非被迫且是自發的,有重生經驗的人,他的生命必定有自發的行為,例如喜歡參加崇拜,時時心存感恩,樂意事奉神,我們對於上帝是甘願順服,且富有愛心,以及對於上帝完全的依靠等等,這些皆是重生基督徒帶來的自發行為。隨著生命的成長,從起初的軟弱,漸漸進入成熟,如同歌羅西書3:10「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脫去原先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新人,基督徒應當在恩典中,不斷的更新,以至於最後要愈發像造他的主的形象,這是基督徒成長的方向也是最後的目標。然而並非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如此,有些持續停留在嬰孩階段,而有些人則是積極發展,但卻讓自己成為頭特別大或是腳特別粗的基督徒,無法做到上帝在救恩裡的和諧圓滿,我們固然明白救恩是白白得來的,也知道是主耶穌為我們犧牲,但事實上做一位基督徒是需要付上代價的,今日救恩對於我們來說是白白得來,因為主耶穌已經付上了,而我們既然接受了,也應當付上一定的代價。
有一個孩子非常喜歡拉小提琴,7歲時就和舊金山演奏樂團演奏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有人學音樂學了一輩子也不可能有機會與交響樂團合作,而這孩子年僅7歲,當她未滿10歲時,便已在巴黎開了演奏會,公演後被譽為神童。1926年當時這孩子10歲隨父親前往巴黎,目的是為了拜訪當代最有名的小提琴教授恩奈斯克,這孩子一心想成為這位教授的學生,故當這孩子找到教授時請求他教授小提琴,但恩奈斯克拒絕了他,因這教授從不私人授課,並且三番告知這孩子他行程繁忙且將出國,沒有時間聽其拉琴,於是這男孩問教授何時收拾行李,他可以在教授收拾行李時拉琴給他聽。恩奈斯克看這孩子如此堅決,便答應這孩子,並囑咐其隔天一早5:30到家來拉小提琴。6點整恩奈斯克從家中出來,在聽完這孩子拉琴後,非常興奮地告知其父親,決定收下他兒子作為學生且不收任何學費,因他聽這孩子拉琴時得到許多的滿足與喜樂,自此後這孩子繼續努力學琴,人們都知道這孩子是神童,後來成為恩奈斯克最了不起的學生之一,也是20世紀以來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成為後來我們熟知的「曼紐因(Yehudi Menuhin)」。即便曼紐因是一位神童,但仍然需要一位老師教授小提琴,也需要經過苦練,才能成為著名的小提琴家,即便是天才兒童也是需要付上代價日夜不停地苦練,何況是一般人呢?雖然這道理常人都能明白,然而能付諸行動的卻少之又少。
我們時常為了省一些時間、精力,而使自己混在世界的泥沼之中,並且無法自拔,有位牧師曾說,若撒旦無法把持你的靈魂,但卻把持你的生活,這結果是一樣的。相對於這個社會的熱鬧,各種學說、主張、思想的出現,而基督徒對於真理的態度則顯得寂靜許多。現今已幾乎聽不見有人說「修直主的道路」、「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隨著世界的忙碌,基督徒與主同心同行的心態漸漸消弱,羅馬書12章1節「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活祭是保羅提出的新名詞,保羅提出活祭是為要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在活著的每一天都將自己獻上,為主所用,三、四百年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也是一位極好的女王,在她晚年時常說一句話「我剩下的每一天,都面對最後的審判」,主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也回主我愛祢,主也回應彼得你餵養我的羊,彼得因著愛耶穌的緣故,責任便加給他。今日我們若愛耶穌,責任也加給我們了,哥林多前書9章16-17節保羅曾說:「我傳福音沒什麼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我若甘心作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
若我們成為一位寂靜的基督徒,那是魔鬼在我們身上的勝利。兩千多年前,在伯利恆已經打破了這道寂靜,有天使高聲唱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今日,我們是否願意打破寂靜,向世人大聲宣告基督是唯一的救主!詩篇94篇16-17節「誰肯為我起來攻擊作惡的?誰肯為我站起抵擋作孽的?若不是耶和華幫助我,我就住在寂靜之中了。」願我們都不是住在寂靜之中,乃是願意為主發聲,也樂意熱心的幫助其他基督徒脫離寂靜之中,領受從神而來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