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V.S.復活節|馬康偉牧師
104.04.05主日信息摘錄
經文:馬太福音28章1-10節
今天是華人民俗節日中非常重要的清明節,傳承了中華「孝道」文化;今天也是基督教意義重大的「復活節」,是對人類罪的生命帶出重生契機的宣告。這兩個日子在「今天」相遇…
一、清明掃墓的文化含義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也成為華人「孝道」、「掃墓」中一個重要的日子!「清明」指的是節氣。在我國傳統的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大約在「春分」後,「穀雨」前,這時候萬物潔淨,空氣清新,所以叫做「清明」。
我也相信每年到了清明節,這是我們華人在孝道文化中生死至極的情感呈現!親人還在的時候,我們侍奉他們,親人不在了,我們的心情總是有很深的遺憾,總是覺得對父親先人的虧欠與心中的不捨!所以,掃墓選在春天「清明」,這是我們老祖先的智慧,在這一天是帶有生命的契機與盼望,就像大地在嚴冬中的種子,開始孵化與冒出芽來!這有著生命傳承的涵義,這才是我們清明掃墓的真義!但也因著二千五百年習俗的變遷與各樣民俗宗教的影響,就變成我們現在掃墓拜祖先的特有文化。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還有踏青、盪鞦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我想大家也一定都想不到,「清明」除了掃墓之外,還包括盪鞦千、踢皮球、放風箏、拔河、吃草仔粿、春捲(潤餅)…等,都是清明民俗流傳下來的活動。當我們看到華人清明節的民俗與文化的時候,當然有些信仰上真理的問題,需要神學上與文化上的處理。但基本上,基督徒會掃墓,因為基督信仰是非常看重孝道的信仰,只是因為過去民俗宗教問題,導致長期的誤會,今天我們身為華人的基督徒,必須有所澄清與文化基督化的強調。所以在清明節,基督徒只要將「祭祖」改成「敬祖」,這是回到最早2500年前周朝時代「清明節」的原意與精神。
二、耶穌復活的生命宣告
我們從聖經中很清楚的看到當時天未亮,這群愛主的婦女就急忙到山上看耶穌的墓穴,這是聖經中記載的掃墓,只是耶穌復活了,耶穌已不再墓穴當中。在耶穌受難的最後一刻,他說「成了」,之後在祂復活跟門徒所說的第一句話「願你們平安!」成為祂復活後救恩成全的宣告,這平安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1.這是耶穌死裡復活之後的宣告,信靠祂的人可以不再受死亡的轄制,而可以在基督的生命裡面,使我們與天父和好,重得天父兒女的地位。
2.這「平安」使我們不再受罪惡的綑綁!
3.這「平安」使我們恢復天父兒女的形象與樣式,恢復成為有靈的活人!
4.這「平安」也成為我們基督徒彼此祝福,表示我們都在基督裡是得救的基督徒!
5.這「平安」帶來人類文化中對死亡迷惘的解答,也帶來人類孝道最終極的成全,尤其是針對我們華人。
6.耶穌的復活,也終止人人在宗教中的無窮盡追尋與自我解脫!只要我們接受祂作救主,就必得救!
三、基督信仰滿足華人三大生死終極盼望
耶穌被釘十架後,七日的頭一日,一群婦女前往耶穌墳前準備掃墓,出現兩位天使說:「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這句話,已經將清明(掃墓)帶往復活。
華人重視祖墳風水,企盼祖先能賜福他們,這是在死人裡找盼望。所以,天使才會說:「為什麼要在死人中找盼望呢?」這本是不對。中國人面對生命終極有三大期盼:
1. 死後不愁吃穿:許多長者反對兒女信主,擔心死後若無人祭拜,會成餓鬼孤魂。除了基督信仰以外,其他偶像神明都沒有「死後服務」的承諾,拜了一輩子,“死後不愁吃穿的期盼”在既有的宗教裡卻是完全落空。
2. 死後有人帶路:死人的路,活人從沒有走過,如何帶?有誰能帶?中國人面對死亡充滿許多恐懼。耶穌說:他去原是為我們預備地方。「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約十四1-3)
3. 死後能團聚一起:期待將來還能再團圓,但其他宗教的「輪迴」主張把將來團聚的美夢破滅,因為不知來世投胎會是甚麼人種或何等生物。(他們供桌上的牲畜在他們的觀念中,很可能就是別人的祖先了。)
三大期盼在傳統宗教信仰中完全破滅與落空,卻能在基督教信仰裡得到完全滿足的答案。這就是耶穌的承諾與保證,死後由他帶路,因為他從阿爸父家來,道成肉身成為人,被釘十架降到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如今坐在上帝的右邊,唯有耶穌去過天堂與陰間。
基督徒過世是回天家,回到阿爸父為我們預備的家,祂不會寒酸的告訴你:「回家還要自己帶便當。」天家裡所有的吃喝玩樂都已充足,不需地上的祖孫來預備,家人死後也可以在天家相聚、團契。基督耶穌是復活的主,修正了華人祭祀文化中的偏差,也填補了我們心中的疑惑與恐懼。在華人清明節的時候,這正是我們向親人傳福音最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