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的王,謙謙和和的來
講員:彭彥禎牧師
經文:撒迦利亞書九章9節、約翰福音十二章9-19節
本次主題「公義的王,謙謙和和的」來這一段,早在主耶穌基督降生前5~6百年前就已經預言了,亞9:9一方面講是王,另一方面是講公義的,通常在聖經中只要提及到公義代表的是威嚴,又提及是王更是增加威嚴性,不過祂說祂的來到不是要來施行審判、毀滅,而是要來施行拯救,後面又說到「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驢的駒子為小驢,我們常會說耶穌基督騎著小驢駒進到耶路撒冷城,這小驢駒是從來沒有被人騎乘過的。在耶穌基督最後傳揚福音三年多之後,最後一次進到耶路撒冷城祂的名聲及許多人對祂的認知上,祂行了許多的神蹟奇事,越來越多人聽見、看見,因此也越來越隱藏不住,許多的民眾對祂有期待,盼望就是這樣一位能行神蹟奇事的人,能夠擁立祂成為以色列的王,期待祂就是舊約聖經中所說那要再來的彌賽亞,但奇妙的是越是有這麼多的民眾期待,他們的期待跟祭司們想要殺耶穌基督的心意是成正比的,這是兩種不同思考的模式,對民眾來說舊約中所形容的彌賽亞他們盼望能早日來到,但從祭司、當權的,則認為耶穌基督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以至於眾人都向著祂,因此他們懼怕並商議好了要將耶穌基督殺掉,就連耶穌基督行神蹟所復活的拉撒路也要一起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氛圍在耶穌撒冷城裡醞釀著。
在當年耶路撒冷城裡住了約五萬人,不論在經濟上、政治上各方面來說都算是知名的大城市,在逾越節前後這一兩個月的當中,來來往往進入到耶路撒冷城的不論是遊客或是要進城去敬拜上帝、去過節期的人數估計約有200多萬人次,五萬個居民與200多萬人這是非常大的差距,導致吃的地方及住宿都有許多的不方便,因此每一年到逾越節期時會有滿山遍野的布棚設立在城的內外,在人最多的時候,耶穌基督也在逾越節的前一個禮拜進到城裡,可以想像沿途路上、城中擠滿了要去敬拜的人潮,耶穌基督也選在這個時候要按著逾越節羔羊的預表、象徵,要走上十字架,成為逾越節的羔羊。在當時騎著這小驢駒,我們在聖經中看不到後續有任何記載,但是相信這驢子至少在當時那段時間、那一天,牠樂意的、也沒有讓耶穌基督有任何的不方便,能夠安穩地坐在上面,聖經中特別提到這小驢駒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通常牲口沒有被訓練過是不容易被控制的,需要經過一些經驗及訓練才能讓人穩定的騎乘,不過這驢子牠做了牠要做的事。反思我們自己有沒有可能在這一生當中、神的家裡,當哪一天、哪個聖工,神要用你的時候,你要記得這是你的機會,若是錯過了,連要將衣服放在地上讓耶穌基督走過的機會都沒有,在神的家中事奉上帝,每一次的機會掌握住了,在永恆的未來那就是為你、我在上帝面前有得到獎賞、恩典的機會,因此讓我們抓住這樣的機會。
公義的王,公義是指威嚴,因為行公義是需要有權柄的,因此要執行公義的人、執行法律的人,在他們的服裝、帽子上,進入到他們當中就有一種威嚴的感覺。本來公義的王是該威威嚴嚴的來,但聖經中卻又預言了祂是謙謙和和的來,因為祂是要來施行拯救的,所以耶穌基督也就代表了這樣的一個身分而來,如果耶穌基督有一天要再來,在啟示錄19章提到耶穌再來的時候要騎著白馬,帶著審判的杖威威嚴嚴的前來,但這一次卻是謙謙和和的來,是坐著驢的駒子,就如撒迦利亞書所說的,耶穌基督按著預言就成就了。騎著馬和騎著驢駒子又有什麼不同?在過去只要被稱為王要進入到耶路撒冷城的:主前606年巴比倫帝國的尼布甲尼撒王曾經戰勝以色列人就騎著馬入到耶路撒冷城;主前323年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也一樣騎著馬入到耶路撒冷城;到主後63年羅馬的龐貝大將軍也曾經騎著馬入到耶路撒冷城;主後70年羅馬的提多大將軍更是騎著馬入到耶路撒冷城把整座城都毀了,所以王進來通常是騎乘著威猛的馬。可是聖經中卻已經預言了耶穌基督這位彌賽亞、以色列的王,是騎著驢駒子謙謙和和的來,並且願意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從這裡我們看到原來許多聖經中的預言提及到耶穌末後所要做的事,包括祂要葬在什麼樣的墳墓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好像上帝都已經預備好了。耶穌基督在三年多傳福音的過程,包括從12歲開始就有機會到聖殿,幾乎沒有寫過說祂坐著什麼牲口,每一次都是用走的,但是在這一次要應驗聖經所說的預言。
在約翰福音11章的後面,這一群人已經定意要抓住祂、殺祂,所以都把話都宣布出去了,知道祂在哪裡的都來報告要去捉拿祂。有一群民眾要擁立祂為王,但這群祭司卻是想辦法要致祂於死地,好使他們的地位不受到影響,這樣的序幕就在耶路撒冷的這一周開始。耶穌基督好幾次來到耶路撒冷城,但這一次祂知道在一個禮拜後祂要走上十字架,祂的心裡是篤定的,並祂講的比喻越來越直接,例如:一粒麥子的比喻、人子將要被舉起要死要在三天後復活,但在那個時刻還是沒有人能夠真正聽得懂,直到耶穌真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復活之後,聖經中就多次的寫道門徒才想起,好像事過境遷再去回想原來都有涵義在其中了。所以一方面要走上十字架,因此祂為耶路撒冷城、為百姓禱告也越來越迫切,祂要進城前一個禮拜看到耶路撒冷城,祂哀哭為耶路撒冷的百姓禱告,到了要上十字架的前一晚在客西馬尼園中一樣迫切的禱告,所以祂講的比喻越來越直接、禱告越來越迫切,就知道耶穌的心已經是預備好了。當祂要進入到耶路撒冷城的時候,有許多的人在那地方搖著棕樹枝、鋪衣服,歡呼主說:「和散那!大衛的子孫和散那!」和散那的意思就是希伯來文「求主拯救」,但耶穌沒有在眾人的歡呼聲、擁戴中迷失了自己,祂一直堅定地知道,這個禮拜進城過一個禮拜後要上十字架,這條路是祂堅定要走的,所以不管如何的擁立祂,都沒有迷失自己。
一周的前面祂預備了驢駒子坐在上面,這驢駒子不是祂的而且是沒有人騎過的,一周之後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死了,這位亞利馬太人約瑟,將一個沒有用過的墳墓讓耶穌使用,所以這個墳墓原是這位財主的不是耶穌基督的。這一前一後都不是主的,但卻有人願意讓主用。沒有騎過的驢駒子,墳墓是沒有用過的,那預表的是一個純淨的,像舊約中所說是獻給上帝初熟的果子,是獻給上帝來使用的,主都有預備,一切都在祂的手中。
許多人搖著棕樹枝是因為他們用一種彌賽亞的概念想要來擁立耶穌基督做以色列人的王,對於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受欺壓太久了,在主耶穌基督之前5~6百年起,他們被亞述帝國所滅,被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所掌管,到了新、舊約的中間,靜默的400年他們被希臘人所侵入,甚至被希臘文化所影響而到現今,聖經經文再說的時候他們又被羅馬帝國所掌握,多年來被屈於統治之下,經濟、軍事、文化好像失去了往日所羅門王、大衛王時代那時的輝煌,因此對他們來說耶穌基督的來到是一個機會,成為以色列的王就像當年的士師一樣,可以叫軍事重返榮耀、在經濟恢復昌盛,所以對於以色列百姓他們心中所期待的亦是如此。以色列人心中滿腦子想的是平安、復興快快來到,但不知該用什麼方法,不過聖經有說未來有位彌賽亞要來,看起來耶穌基督現今滿符合的,我們來擁立他為王,因此拿著棕樹枝搖著,棕樹枝是一個預表,早在舊約時代住棚節的時候就要拿著棕樹枝在那搖著,表明我們曾經被從埃及帶領出來,雖然在曠野中,但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已經離開了埃及人的統治,因此搖著棕樹枝表明我們勝利了、凱旋了,離開了原來被奴役的狀況,因此他們期待耶穌基督帶領他們。現今還有許多的教會他們會過復活主日前一個主日叫做棕梠主日,棕梠主日後過五天通稱為受難日,概念就是當時以棕梠來表明他們要擁戴主耶穌基督做王,但耶穌基督不是以百姓所期待的方式去做王,乃是要在人的心裡成為人心中的救主,所以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在當時所要做的事情,不是要救我們脫離困境,乃是來要救我們脫離罪惡,這才是耶穌基督所要做的。
耶穌基督騎著小驢駒離開了伯大尼,伯大尼在橄欖山的山頭,對望著聖殿山的山頭,約只有幾百公尺的距離,兩山頭間呈現U字型有小小的低谷,在低谷的最下面有一條汲淪溪,汲淪溪旁邊就是客西馬尼園,耶穌就在那裏禱告而後就被抓走了。
這些看熱鬧的人與真正跟隨主的人有很大的區別,就在那一天有許多人搖著棕樹枝、歡呼,但這其中有很多是屬於看熱鬧的人,可以試著想想,把衣服鋪在地上,跟把生命擺上有沒有區別?棕樹枝搖一搖跟實際的委身有沒有區別?當日看熱鬧的不等於是後來繼續跟隨主的,若我們坐在殿中聚會的跟實際在這立定心志願意委身的有沒有不同?我們跟主的關係到底是你將衣服擺上而已還是實際的將生命擺上?這值得我們在復活主日前再一次好好思想,我們願不願意將我們的生命全然的交在主的手中,的確在當日,一個禮拜前歡呼和散那,一個禮拜之後說釘死祂的大有人在。盼望我們所有的基督徒不是如此,決定要跟隨耶穌基督有新的開始就委身跟隨到底,一直到耶穌基督再來的日子。主想的是要進城完成救世人的工作,但是想要除滅主的人卻虎視眈眈,在最後一個禮拜耶路撒冷城中有人稱頌主、也有人控訴主,這當中展開了序幕,最後的結局是聖父的旨意成就了,聖經的預言成就了,聖子的順服成就了,加在一起就完成了救恩。最後一個禮拜在四福音書中所寫的佔了三分之一的篇幅,當我們去讀聖經看看耶穌基督怎麼去走過十架的苦路,相信我們的心中會再次充滿感恩的淚水及盼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