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養育敬虔的兒女3
http://www.amoybc.org.tw/ 廈門街浸信會
首頁 事工訊息 養育敬虔的兒女
1060730

養育敬虔的兒女











106.07.30
主日信息摘錄         養育敬虔的兒女         講員:白嘉靈牧師

經文:路加福音189-17

在第一段經文當中所提的是法利賽人的禱告,我們固然熟悉法利賽人是屬於敬虔的猶太教派,即便在猶太教派中也有不同的論點存在,然而法利賽人卻是注重律法的細節上,並且做得很好,但耶穌基督今日派了位稅吏來到上帝面前禱告,以此作為對比。至於稅吏是當時效力於羅馬政府,並且時常徵收人頭稅,雖說看起來是正常的工作,但從古到今做官的,若非法律不完善,便會鑽漏洞,然而在當時仍有許多人願意當稅吏,因其收入似乎比常人再好一點,有些稅吏因著收受許多的錢財而成為財主,聖經中提過的稅吏撒該,因著信了耶穌後,願意將自己錢財的一半分給窮人,並且若是曾訛詐了誰便會還他四倍,以此我們便可看見,當人心遇見耶穌並且接受相信,便會恢復起初的善良,看見窮人的需要,且自然而然地回應上帝,心裡多出了虧欠,曾經自己是有錢了,卻忽略了貧窮者的需要。

今日經文當中出現的法利賽人、稅吏二人,同樣都到聖殿中去禱告,而法利賽人卻說,他不像旁邊的這個稅吏。今日我們能來到主面前,應當帶著感恩與稱頌,當這法利賽人開口向上帝禱告時,僅提到自己應當做到的本分,不勒索、不姦淫,且一週禁食兩次,以及不像一旁的稅吏如此;然而一旁的稅吏卻是連舉目望天都不敢,並且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耶穌基督透過這段稅吏的禱告,似乎是我們每一位來到上帝面前都需要呈明的,並且求祂開恩憐憫。第一段經文讓我們可看見耶穌基督的福音,是接納一切罪人的,而第二段經文則是看見耶穌基督接納孩子。

從經文中看見有些人帶著孩子前來,希望耶穌摸他們,然而門徒看見了卻是責備他們,耶穌卻阻止並叫他們前來,說在神國正是這樣的人。別的福音書也提到,他們期盼耶穌能為這些孩子們祝福,我們今日是否能為著我們的孩子們使他們得到祝福呢今日的教會讓這些孩子能上主日學,然而在某些的聚會上,其實不光僅是成人參加,就連孩童都能一同參與,耶穌希望我們能看見這些孩童的本質,是上帝起初創造人的特質。一個人臨死前,如何有這樣的信心確信將要去的地方是上帝所預備好的呢?若我們能有這樣的確信以及相信,或許我們能更不帶著恐懼及留戀地離開世上。如何讓我們能有這些信心呢?便是效仿孩子身上的特質,故絕對並非僅是談到孩子的情緒、胡鬧、頑皮等,應當是看見孩子們身上正面的特質,今日特別提出三點第一是「單純」,因著他們心裡的單純,故他們真實,且容易活在純潔及謙卑當中,試想若在神國家中的人仍如地上的人一般勾心鬥角,那豈非能使人快樂呢?第二是「倚靠上帝,倚靠父母」,在地上倚靠父母的供應,故孩子對於父母是有信心的,孩子們是需要靠著信心來度過每一天,遇見陌生人是不安的,而我們這一生也應當更多學習對天父上帝的信靠;第三是「成長」,孩子們清楚的特質是會長大,父母所教導及影響的,皆造就了未來心理上的發育及外在的長大,成為孩子們生命的累積。人生的目的不在於成功,而在於成長,故一個人的學生生涯可以告終,然而生命所累積的知識是可以不斷擴張的,與人的關係、處世的想法是可以繼續成長的,生命所散發令人羨慕的特質是可以繼續成長的。倘若我們隨著年紀的增長,越是老奸巨猾,反倒離孩子的心越遠時,便是自視甚高且輕看他人;或是隨著年紀增長,能更加溫暖且有體會人心腸的特質,故兒童的成長便是在這短短的幾年當中,看著身旁的人一一學習,而上帝也賦予他們這些特質,可以更快的成長,卻也是因著年紀越發的長大成熟,看見世界的潮流,便也容易隨波逐流,故如何在孩子小時便教導他們認識耶穌,且教導他們良好的品格,便是從生活周遭的人開始學習,而我們也應當效法耶穌,以身作則。每一位孩子的墮落,我們應當視為己任;每一位孩子的悲傷,恐怕我們自己都有分在他們的失落上。

耶穌基督如何接納罪人?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的下一代也都是罪人,而如何使孩子接納這樣的事實,或許在年幼容易,但長大後他們便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主見,而也要明白這些孩子是耶穌基督所接納的,有些時候教會是否對這些年幼的孩子有些排斥,排斥他們一起敬拜上帝,擔心他們吵鬧等。故以下有三個原則

第一是「倚靠恩典不比較」,我們有兒沒有女,不要跟別人比較,甚至有些人連孩子都沒有、連婚姻也都尚未有,然而這些人依然參與了教會這個大家庭的共同建造,無論我們選擇哪條道路,都要能對上帝負責,無論是在人際上或是婚姻情感上,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上,皆是對上帝負責,且要靠著上帝的恩典。有時父母口說的言語,孩子未必會聽,然而當這些孩子來到教會受到同儕及其他長輩的影響,皆是會有所學習及改變,故不要忽略任何一次接觸孩子的機會,因為每一個時刻皆有可能為孩子帶來截然不同的人生。福音能帶給孩子溫暖、安慰,卻也能帶給人紀律,而我們也當更謹慎勿將孩子與孩子之間做比較,也勿將一切的標準套在這些孩子們身上,恐怕我們需要更多的憐恤,明白這些孩子應當都是在上帝的恩典下成長,明白上帝或許給我或許不給我的旨意,以至於作為我們未來的引導。從第一段經文當中的法利賽人可看見其身上的優越感,然而我們應當是靠著上帝有自尊,且能同等的尊重他人,倚靠上帝是有盼望的。

第二是「以身作則常更新」,除了以身作則,並且我們的生命時常更新,要叫孩子曉得我們禱告的對象是愛我們的天父,且是同一位,地上的父母雖然仍會犯錯,但同時是要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是有做錯的時候,然而神仍然原諒,同時也原諒孩子,孩子時常是最多體會到父母雖是基督徒,但仍是虛假的樣貌,一樣口出難聽的話,若我們不靠著主的恩典,我們依然無法以身作則,牧師、傳道的確需要以身作則,但同時他們也是有家庭、有兒女的人,也會有需要和我們一樣,故我們應當互相學習,彼此成長,承認錯誤,彼此更新。

第三是「終身陪伴常禱告」,因著如此便會發現我們開始影響兒女,且是一份終生的任務,生命是需要面對的,且是一條成長的旅程,應當趁著我們還能行走時,多陪伴自己的兒女,而生命中有太多的需要必須透過禱告來交託,我們能禱告是有福的,禱告能使不能改變的經歷改變。

愛因斯坦十分的有成就,而其二兒子在20多歲時被送去療養院,當時愛因斯坦請他的好友佛洛伊德這位心理學大師去探望他的兒子,而佛洛伊德也帶著自己的兒子一同前往。愛因斯坦的兒子看見佛洛伊德後,便告訴他們說他不需要這些心理學的學術問句,因為他知道自己是精神分裂,而佛洛依德的兒子告訴愛因斯坦的兒子說,我們是朋友既然你不想要我問就不問了,但卻繼續說,我雖然是佛洛伊德的兒子,但我最恨他,從小他就只關心他的病人而已。愛因斯坦的兒子接著說,我也最恨我的父親,因為他心裡從未有我,有的只是物理、數學,而這兩位大師也是到了中晚年後才開始關心自己的兒子,恐怕我們人類的一生並非是追求成功完美的,而或說我們就是在這不完美的當中,而耶穌基督的福音卻告訴我們,祂來是為了那些願意接受祂且祈求祂憐憫的人,耶穌基督來了,願意接納這些孩子們,讓我們能從孩子身上學習看見上帝創造起初的美好及特質,也明白我們應當隨著年紀繼續維持及學習這些孩子身上的特質,感謝上帝藉著各樣的人事物養育我們,也成為未來這些後代的陪伴。

100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