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才是我的家?|張傳弢傳道
「家」在大部分的人在心中,始終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從小到大也是到處搬家,到底哪裡才是我的家呢?今天就讓我們透過創世記中亞伯蘭的故事,一起來思想這個議題。
一、離家的困難
聖經記載「巴別塔事件」過後,人類從此不能彼此溝通,就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幾百年後,閃族的後代有一位「亞伯蘭」後來改名叫「亞伯拉罕」,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信心之父,今天我們要來看他信仰旅程的起頭,來看神要透過他帶給我們什麼啟示。31-32節「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並他兒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裡。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歲,就死在哈蘭。」吾珥是「閃的曾孫希伯(希伯來人祖先)」的區域,他們不知道什麼原因要搬往迦南地去,而那邊算進入了含族的區域,是一個陌生的地方。於是就一路向北到了哈蘭。哈蘭這個地方是希伯的兒子法勒的地盤,所以也還算是本族、本家。就在這裡住了下來直住到父親他拉死去為止。對於古時候的人來說,要搬離本地、本族、本家是非常不得已才會做的事,因為必須要放棄原本的資源、人脈,搬到別人的地方,他們也不一定會接納你,因為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到底為什麼要離開自己原本居住的地方呢?根據使徒行傳七章二節司提反(對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所說,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原來最早在吾珥的時候,耶和華神就已經親自向亞伯蘭顯現。指示他要往迦南去,亞伯蘭也就真的聽了這話而行動。只是中間到了哈蘭,因為父親的緣故就在那裏待了一段時間。不知道是因為父親身體健康的緣故停下來呢?還是別的原因呢?約書亞記24:2 約書亞對眾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古時你們的列祖,就是亞伯拉罕和拿鶴的父親他拉,住在大河那邊事奉別神…』」看到這段經文才知道,原來這對父子的信仰不同。這樣看來亞伯蘭帶著一家人離開本族、本家的這個決定,應該比我們所想要困難。
我們會發現亞伯蘭為了他的信仰,離開本地、本族、本家的這個決定是很困難的。不只是要承擔極大的風險,更在與家人溝通、協調的這一塊更具挑戰。不只是要挑戰信奉別神的父親,還要帶著有點天真無知的羅得。所以亞伯蘭心裡,或說正常人心裡一定會思考一個問題:這樣做真的值得嗎?很多弟兄姊妹要信耶穌常也碰到一樣的問題,你可能需要犧牲一些事情,時間、金錢…等等。或者一個更大的挑戰是不同信仰的家人會不高興,這時候同樣一個問題你問自己:這樣做真的值得嗎?其實有好多人信主的過程,都充滿了挑戰。那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呢?回到亞伯蘭的經歷,最關鍵的一件事發生在吾珥,就是榮耀的神親自向他顯現。對於亞伯蘭而言,他成長的過程是一個多神的背景,但他發現唯有一位是真的。這位真神不是人靠自己能夠找到的,而是主動向亞伯蘭顯現向他說話。真神的恩典可以幫助人去面對家裡的困難;真神的憐憫可以幫助人有勇氣做出改變;真神的榮光可以幫助人,走到所應許的美麗家鄉。唯有真理值得讓人離開過往、值得我們不計代價的付出。所以亞伯蘭就這樣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家鄉、揮別了過去的種種。
二、應許與現實的落差
亞伯蘭在哈蘭停了一陣子,直到父親他拉過世,這時候耶和華神再次向他顯現。在12章1-4節這次的顯現中,神不只是重申了要往迦南去的吩咐,還多加了一些滿有福份的應許。第一個應許是「必成為大國」,也就是說將來會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是亞伯蘭所開創的。第二個應許是說,這個大國不只是強盛,還是具有正面影響力的,能夠叫別人得福、叫萬族都因你得福。關於這點特別在耶穌基督身上得到了實現,藉著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使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能與神和好,所以萬國萬民也的確因此得福。第三個應許是耶和華的保護,如果有人祝福亞伯蘭,那人就蒙賜福;如果有人咒詛亞伯蘭,那人就必蒙咒詛。雖然這些應許後來也有實現,可是這些都是很後來的事情。那實際上是怎麼樣呢?
在創世紀12章5-7節中,亞伯蘭到了示劍地方,「地方」這個詞常常用來指聖殿,所以顯示出示劍可能是當時的宗教中心。而「摩利橡樹」這個名字也是異教用詞,橡樹的確在當時,是迦南人常常用來拜偶像、獻祭的地方。沒想到亞伯蘭才剛從一個拜別神的地方離開,來到耶和華指示他要去的迦南,結果這個地方拜偶像拜得更兇。而且神還再次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不過亞伯蘭仍然築了一座壇,來敬拜他所跟隨的真神。他是有信心的,只是這座壇跟迦南人的祭壇比起來,在人的眼中應該落差很大。接著在8-9節經文中,亞伯蘭搬到伯特利東邊的山去支搭帳篷。這樣在世人眼中看起來,好像有點悲慘。神不是說這地要賜給我的後裔嗎?神不是應許我說,要成為大國嗎?說我要成為別人的祝福,說耶和華要做我的保護嗎?怎麼應許聽起來很豐滿,但現實看起來卻很骨感呢?但無論如何,你仍然可以看到亞伯蘭的信心,始終跟隨他所信的真神,在那裡繼續築壇來敬拜耶和華。只是在這樣現實跟應許的落差之下,人難免會開始回想過去的美好。亞伯蘭及他的家人千里迢迢來到迦南,卻只能在伯特利的山上搭帳篷。也很可能會開始想念起家鄉的溫暖,那裡的人與風景。當人處在陌生的環境,或者身心遇到打擊的時候,常常會產生焦慮、沮喪等情緒,這時候就會有一種對於安全感的強烈需求:想家,甚至是想要回到過去。
還記得我跟媺翔結婚的那一天,從早上就開始忙,之後又去晚宴,第一次進場要跳舞、第二次進場要發小禮物、第三次進場扛大花轎,可以說是弄得轟轟烈烈。當晚就直接住進爸媽預備、之前從來沒住過的新房,因為太過於勞累,天氣又冷,新娘回去就直接重病一場。隔天早上起來我就發現新娘在哭,哭得很傷心說想要回家了。她不是要悔婚,其實媺翔就是查覺到身分轉變這件事,一時之間還沒有習慣,所以就很想家。回娘家當然是可以,但是可以真的回到過去的身分嗎?我想這不會是神的意思。我們信仰的旅程也有類似的經歷,遇到應許跟現實的落差,帶來的那種打擊真的會讓人想回到過去,但恐怕我們過度美化了過去的回憶。而且我們若選擇走回頭路,這更是表明了對上帝的不信,也是拒絕了上帝恩典的揀選。
三、更美的家鄉
上帝呼召亞伯蘭離開他的家鄉,要前往應許之地;上帝也呼召我們離開舊的生命,前往所盼望的新天新地。只是這一路上仍然會有各樣的試驗,磨塑熬煉我們的生命。而過去以為的美好,這時就開始向我們招手,要我們回到那個乍看之下好像比較溫暖、安全的老我,然而這卻不是神的心意。只是面對應許跟現實的落差,我們難免會覺得灰心、沮喪,這該怎麼辦呢?聖經希伯來書討論到關於信心的議題,他說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有確據。什麼是所盼望卻不能看見的事呢?亞伯蘭為此離開家鄉,目的就是要找一個更美的家鄉。
在希伯來書11章8-10節提到亞伯蘭知道耶和華是真神,於是因著信心就留在應許之地,在那邊支搭帳棚,像個隨時要搬走的客人。明明神是應許他可以在這裡當主人,但實際上卻在這邊當客人。可是亞伯拉罕祖孫三代卻願意因著信,忍耐做一個客人。因為他知道所等待的是一座神所預備的,更美的城,城就是家的意思,是更榮耀的家。在希伯來書11章13-16節經文中,這些有信心的屬靈前輩,一直到死都沒有得著所應許的─那個更美的家。但他們卻看見了!看到了,就在那邊,是真的不是假的。就願意接受自己在這世上只是做一個寄居的客人。儘管他們有機會回去原本舊的家鄉,但我想亞伯拉罕知道這一回去,心裡永遠會有一個遺憾,永遠心裡面會羨慕著那真正、更美、更好的城。所以弟兄姊妹,如果神的應許沒有在你身上實現,這不是一個羞恥。亞伯拉罕他們在世的時候,也沒有。神的應許要在這地上實現,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凡這世上神任何的彰顯,其實都指向那更重要、更美的家鄉。那座城才是我們終極的盼望。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相信在天上有一處更美的家鄉,那裡是我們最大的盼望嗎?基督徒信心的舉動在旁人看來是愚蠢、沒有道理的。那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子呢?前面講到亞伯蘭怎麼聽神的話還要睡帳篷,怎麼感覺應許跟現實有落差呢?這感覺是真的沒錯,但感覺並不是信心,「信心」是一個媒介。透過信心,使所應許的成為實際,是真的成為了證據。舉例來說,很多人交往很久還是對結婚有所遲疑,因為要成立一個新的家,要跟這個人相處一輩子,不確定對方到底是不是對的人。有時候感覺對,可是相處越久好像又發現有落差。未來的事我們看不見,但只確定他信上帝,我也信上帝,然後上帝是信實可靠的。這樣的信心會產生什麼作用呢?如果有這樣的信心,信心會成為「順服的原因」,以及「改變的動力」。因著相信神的可靠,我願意順服;因著相信神帶領的結局,我有動力做改變。那麼原本我所盼望,但是看不見的未來,就會成為可以看見的實際,信心就成為了我的證據。所以回過來看天上更美的家鄉,我們因著信就可以放心的盼望,大膽的來追求了。
有人說:世上的宗教都一樣,都是勸人為善。但是我們跟隨基督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我們的重點其實是要勸人「回家」。不過「家」這個說法始終是個比喻,更適合的說法是要真正回到一個屬於我,我也被屬於的地方。翻開聖經來看不管是亞伯拉罕、約瑟、摩西,甚至到後來整個以色列被羅馬統治,幾乎都是在別人的地盤。神的子民真正擁有自己領土的時間,可說是少之又少。這也傳達出一個訊息,代表了整個人類的狀態,就是住在一個沒有安全、沒有公義、沒有憐憫的世界中。有家卻回不去,成為了人心深處永遠的軟肋。耶穌基督來到這世上,開啟了一條回家的路。他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他,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若不靠著耶穌的寶血,沒有人能真正回得了家。親愛的弟兄姊妹,回得了家是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即使這中間會有挑戰、會有不得不做的改變、會需要付上代價。但愛我們的神必不撇下我們,他必會賜下信心給我們,好使我們能得著確據,勇敢踏上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