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介紹講壇信息末世教會的警鐘(一)~尋回起初的愛

末世教會的警鐘(一)~尋回起初的愛


對基督徒而言,啟示錄可以算是聖經當中最難讀懂的一卷書,因為裡面充滿許多啟示文學、透過隱喻、譬喻和預言來講論提醒所有屬基督的教會。神透過約翰並非只對特定的時代和教會說話,整卷啟示錄的寓意和對教會的提醒與真理永遠不變,信息主題直指宇宙萬物的終極權柄屬於神,對第一世紀受逼迫的教會與今日的我們是同樣中肯,對每一個時代的教會與信徒息息相關。關於啟示錄的七間教會,說法眾多紛紜,不過大致上神學家們還是認為這七封信的確是寫給當時七間教會,然而這七封書信看起來並不是獨立的單位,自始自終都是啟示錄的一部分,且整卷啟示錄是要往來傳閱於各教會之中,所以當中的信息與提醒,是對基督的教會全體,包含今天的我們都是收信的對象。而這七封書信都有一些相同的形式特徵:1.開頭稱呼:「…給…教會的使者」;2.復活基督的稱號:通常取自第一章的描寫;3.以「我知道」為開頭的一段稱許(除了老底嘉教會沒被稱讚);4.責備(除了示每拿教會與非拉鐵非教會沒被責備);5.警告;6.以「凡有耳聽的,就應當聽」作為規勸;7.以「得勝的,我必將…給他」為應許和勉勵。

在七個城市當中,以弗所是最重要的城市,因為他是法庭所在,也是地方總督政府所在;另外以弗所位於河口附近,是個重要的商業中心,東方往愛琴海的商品必須經過以弗所,又有從幼發拉底來的大陸以及從該士特谷以及美安德谷來的路。以弗所也是宗教中心特別是敬拜亞底米女神的風氣最盛。亞底米女神的偶像崇拜,深刻的影響以弗所的人民,並且當時宗教、法術等等行邪術的更是家常便飯,可以看見希羅文化與宗教對以弗所的影響力,當時教會本身也有很多假教師、假使徒以及錯誤教導的事情,教會面對著嚴峻的挑戰。保羅在以弗所兩年多並建立了以弗所教會(徒19:8-10),離開後曾寫信「以弗所書」勉勵他們,提摩太也在以弗所停留事奉過(提前1:3),甚至按照教會傳統,認為約翰也在以弗所地區度過晚年。

一.       基督在教會中的工作(v1

在第一節所說的使者,有人說是神安排每個教會都有一個守護天使,因為使者與天使是同一個字;也有人認為是當時的教會領袖如會督、監督、長老或牧師,但整體上最有可能的是以使者作為「教會靈性整體」的象徵,也就是說其實受信者就是教會整體,並且要指出教會整體的光景。七星,在第一章就已經出現了,就是意指七個教會的使者,也就是教會靈性整體的代表;而七個金燈台,代表七間教會,也就是啟示錄中的七間教會,因為燈台的功用與目的是要發光,但是燈台本身不是光,他必須被點燃才能發光,這也意味著教會是燈台,基督是榮光,教會的目的與功能是要被點燃發出基督的榮光,這是主對教會的心意與期望。

在第一節說道:那寫信給教會的基督耶穌是右手拿著七星、行走在七個金燈台間的,用「右手」,在聖經當中表達是一種友誼與信任的關係;而這裡的「拿著」,原文中有掌握在手中或是緊握的意思;另外「行走」原文中有來來去去、四處走動,甚至有時有停留、駐足的意思。整體看來,我們的主與教會的關係以及在教會裡的工作是這樣子的:我們的主,顧念他的教會,無論是在第一世紀當中被逼迫的教會,或是現在面對時代挑戰與社會動盪的教會,主動應許是看我們為朋友,且與我們有信任的關係,主緊緊握住我們,即便發生任何事,主都將他的教會、每個個人與全體掌握在手裡並扶持托住,而且還自由運行在教會中,駐足停留在我們當中,與我們同在,沒有撇下我們,也沒有丟棄我們,這是何等大的安慰啊。

二.       教會受的稱讚與責備(稱讚v2.3.6;責備v4)

主認識他的教會,更知曉地上教會的一切狀況,因此他稱讚以弗所教會做得好的,也是我們當學習的。當學習以弗所教會的地方有:行為、勞碌、忍耐、明辨、愛善恨惡。行為:以弗所這些重生的基督徒所組成的教會,真實地彰顯一個屬基督教會的道德特性,他們的行事為人與信心和得救的恩相稱,並也願意遵行主的道,完成神的善工。勞碌:以弗所教會是「為主勞煩到精疲力竭」而非「為己勞煩到思慮煩擾」。忍耐:以弗所教會一方面在苦難與逼迫當中仍剛毅、堅忍,另一方面在勞力的服事主當中卻仍不屈不撓,在第三節也提到忍耐,指的是為主背負重擔、忍受惡人的逼迫,並且靠主有聖徒的恆忍。明辨:以弗所教會的弟兄姊妹,是熟知真理並且有明辨的心智,不會隨便相信自稱為使徒的假教師或是異教之風的。以弗所教會的信徒對信仰與真理認真,才有可能明辨並且試驗誰是真正的門徒,誰的教導是真正合乎真理的,進而決定是否接納。這顯明在尼哥拉一黨的事上,由於記載這個事件的資料不多,從歷史上大致上可以得知的是有一派人以尼哥拉(初代教會的七位執事之一)為名,製造異端到處擾亂人,宣稱拜過偶像的食物經過趕鬼之後可以吃、犯淫亂的人第八天可以重獲平安,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道德行為的衰敗,離開真理的教訓,然而以弗所教會的弟兄姊妹卻慎思明辨。愛善恨惡:第六節談到以弗所教會的人恨惡尼哥拉一黨的「行為」,聖經教導我們「惡要恨惡,善要親近」,恨惡神所明訂的罪行與一切不符合真理的「行為和事物」是必要的,但神沒有要我們「恨罪人」,而是要我們「愛慕行善、行神的旨意,並且要愛罪人」,但對於任何不合真理的罪惡行為,卻是我們所要恨惡的,這是以弗所教會得稱讚的地方。

但主也指出以弗所教會的問題,就是失去起初的愛心。什麼是起初的愛:希臘文原文是「agape」的愛,是聖愛的意思,最常指的是神對人的愛,也可以指出人對神的愛慕與關係。約翰在這裡談到起初的愛,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去思想~我們能愛是因為神先愛我們,因為神就是愛的源頭(約翰一書),神藉著愛子降世為人為你我捨命,使我們罪得赦免,恢復與神的關係,讓我們得著並經驗這份愛。然而神也是忌邪的神,要我們專心的愛慕祂,以基督為愛慕的對象,好比新婦(教會)只專心等候新郎(基督)一樣。起初的愛,應當是我們經歷神的恩典、基督捨己犧牲的愛,因此建立單單屬於基督、愛慕基督的心,而這份源自於天上的愛,以及對基督的愛慕,是一切的動力與根基。這樣的愛,是要具體實踐在「人的身上」。「離棄」這個強烈的字眼,原文是指放棄、棄絕的意思,當經文說以弗所人離棄了起初的愛心時,他們面對的試探是:將全副精神放在維護純正的真道上,卻往往將愛心忘得一乾二淨,這樣無論再如何盡忠事奉勞苦,如何忍受苦難,都失去了意義。因為沒有愛,失去了一切事情的意義與根源。基督的愛是我們的動力與源頭,對基督的愛與渴慕是我們的根源與目標,否則我們將本末倒置,追求事工、效率、追求「表象上的受苦與勞苦」,追求「真理字句的知識加增」,卻失去一切的核心「愛」。而這樣對基督的愛,是必須具體實踐在教會肢體的愛與接納當中、在一般人的身上、在家庭、學校、職場與鄰舍中,都能實踐基督對我們的愛,也能回應我們對基督的愛、渴慕與遵行基督的命令。

三.       教會要尋回起初的愛(v5.7)

尋回起初的愛三要素:一、回想,回想自己是從什麼時後開始冷淡失去對主的愛慕、對人的愛心了;另一方面,我們要回憶起與主曾經親密同行的日子,記住這樣愛的關係,保存在記憶裡,並且時時不斷地紀念這樣的恩典。二、悔改:要斷然果決地在主面前承認自己的愛心冷淡、承認自己對主的愛慕大不如前,並且為此悔罪、改變行為,離開現在的光景。三、行動:基督信仰不是消極的信仰,而是從態度到行動具有一致性的積極作為與行動,所以我們要「行起初所行之事」,行當初因為愛心而產生的行為,讓我們持續的愛主、愛人、渴慕主、實踐主愛的教導,教會整體也發出愛主、愛人的光芒。

最後,我們也從經文中看到兩面具呈的應許。不悔改:主必臨到,這句話的原文是說,主已經在審判的路上,要到我們中間來,我們若不悔改,主必定要將燈台,也就是主的教會從原處挪去,因為燈台的功用是發光,若失去功能與目的性,何須仍存留在桌案上呢?以弗所教會生在那個時代,如果沒有辦法基於愛的根源,發揮出「基督的榮光」,活出愛神愛人的見證與榜樣,不就枉費了神把它放在那個時代與背景下?同樣地,如果我們廈門街浸信會,不能常常思想起初的愛是什麼、對神的渴慕是什麼,不能悔改並且重新渴慕主,不能在這個社區或時代當中發出我們以愛心而有的基督榮光,主已經在來的路上,必要臨到且責備、審判我們!但主也應許,聽從、悔改、得勝的,得吃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這生命樹的果子,是從創世以來就有的,是當初亞當夏娃因為犯罪而被趕出伊甸園,神設立了基路伯把守使他們不能繼續吃這果子,避免人「永遠活在罪中」。因著罪惡,人與神隔絕,不能再吃生命樹的果子,死臨到眾人。但是因著神的愛,賜下耶穌基督;因著基督的愛,使我們的罪得赦免;因著愛的榜樣,使我們渴慕基督並且願意實踐主的話語教導;因著基督的愛,我們能夠彼此相愛並且愛世上的人、關懷人的需要,並且因著這愛,靠主得勝過一切邪說、一切罪惡試探與逼迫的、靠主回到起初的愛並持守的,必能重新得吃生命樹的果子,也就是永遠的與主同在樂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