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基督徒
106.05.21主日信息摘录 寂静的基督徒 讲员:柯德仁弟兄
经文:经文:哥林多前书九章16-17节、诗篇九十四篇16-17节
在60多年前,在报纸上看见有一连载「寂静的春天」,谈到季节已经更迭,然而森林中仍是一片寂静,既没有虫鸣鸟叫,更没有动物出来活动。40多年后,偶然又看了一本关於生态保育的书籍,前言写到寂静的春天此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有影响力,且具有学术价值的生态保育书籍。在此书内容中,提到虫都因农药而死,而吃虫的动物也难逃一死,以至於当春天来到,森林里仍是一片寂静。
几年前在杂志上看到一则统计数字,对基督徒做了一份完整的统计,所谓的基督徒便是:会到教会、曾受浸、名字在教会名册中,有10%的基督徒全年当中没有参加过教会任何一次的聚会;70%的基督徒,除了参加主日聚会,其余聚会活动皆不参与;95%的基督徒不参加教会有关训练性质的聚会,85%的基督徒从不参加教会的祷告会,40%的基督徒从未参加过一次主日学;40%的基督徒从来没有奉献或是仅象徵性地奉献。三元福音布道中心当中的牧师曾统计,90%的基督徒知道要传福音,然而实际付诸行动的基督徒仅5%,这5%当中甚至包含执事与传道、牧者在内。这些统计数值并不能代表世界当中每个地区的教会现状,然而也应可作为我们的参考与借镜,这些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我们这世代的基督徒实在是寂静的基督徒,没有受教导与读经,而剩下的仅仅是当年受浸决志信主的回忆,剩下的只是教会名册里的纪录,更别说丰盛的生命、热情的服事、生命的成长,更谈不上生命的负担。
为何有许多寂静且沉默的基督徒呢?虽说表面上只是这些基督徒对於教会不太热心,这些仅是表面,真正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真正的问题归纳出以下两点:第一点是许多的基督徒从来未曾有重生的经验,重生应当是基督徒信仰的根本,约翰福音3章3节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如此简明扼要,若是不重生,便不能见神的国,倘若我们信基督却不能见神的国,那我们所信的信仰又有何益处?得见神的国必定是每位基督徒最终极的目标。中央大学神经认知研究院的教授洪兰,曾在报纸专栏写下,读写能力是沟通的基本能力,文句通顺、词不达意即便是一篇论文也不会有人能看懂。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去年推了一项运动:学生基础读写能力国际研究计画,此计画开宗明义便说到读写能力是21世纪社会的共同货币,并决定国家竞争力,且是国民的基本素养,无论是哪方面领域的专家,都是必须的。读写能力既然是国民的基本素养,至於重生对於基督徒就好比基本的营养,若无重生我们的生命便会逐渐枯萎,便不能维持基督徒的生命,重生是属灵的再生,是一个崭新的生命。
有了重生必定产生新的观念、想法、思维及价值观,看事情的角度也不会相同,重生前我们大都是因著人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然而重生后我们一生的观念皆是由上帝为出发点,若我们明白要将目光看向神,便能看见上帝的圣洁与全能,其他以前看为重要的似乎也不再如此重要。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本书《与成功有约》,作者史蒂芬.柯维,有一年他在纽约搭地铁时,因为是周六清晨,故车厢内十分安静,乘客不多,有的在睡觉,有的在看报纸。而到了某站时,有一个男人带了三个小孩上车,而这三个小孩便打破了车厢内的宁静,有的大叫,有的丢东西,甚至有的去抓别人的报纸,那男人却坐在柯维旁边视若无睹且无动於衷,柯维心中产生了一股怒气,对一旁的男人说:你的孩子闹得实在太过火了,难道你不管他们吗?而这位可怜的男人突然回到现实般,对柯维说:你说的是,我应该做些什么才对,我们刚刚从医院出来准备回家,这三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小时前在医院过世了,我的脑袋十分混乱,我想这些孩子也是。当柯维听到这男人的回应,他在另外一本著作便写到:忽然之间我的感觉想法全改变了,无论是举止、想法、感官完全不同,怒气完全退去,反倒升起了对这家人痛苦般的同情,同情油然而生。柯维还是柯维,而同样的场景依然在车厢,然而一分钟前后的想法竟完全改变了,约伯记42:5-6「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约伯因为看见神的圣洁,而明白自己的污秽,以至於才会厌恶自己,才明白何谓罪,因为亲眼见神,才了解神无法容下任何一丝污点;因为亲眼见神的荣美,才晓得自己的败坏,也因著亲眼看见神,使我们可以重生得救,以至於有了崭新的生命,使我们与过去的自己有别,因为过去只是风闻而已,但如今能亲眼见祢。
上述第一点我们谈到要有重生的经验,第二点是许多基督徒从未有长大及成熟的经验,有知觉及理性的动物,一定会有生命的特徵,而有些动作是自发性的,不需别人教导,是生命驱使一个人有行动的,好比进食、喝水、喜欢玩、想要偷懒,这些本能皆不是被迫的,我们有生命便拥有的。同样人类在观念及接收的传达上,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上,也非被迫且是自发的,有重生经验的人,他的生命必定有自发的行为,例如喜欢参加崇拜,时时心存感恩,乐意事奉神,我们对於上帝是甘愿顺服,且富有爱心,以及对於上帝完全的依靠等等,这些皆是重生基督徒带来的自发行为。随著生命的成长,从起初的软弱,渐渐进入成熟,如同歌罗西书3:10「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脱去原先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新人,基督徒应当在恩典中,不断的更新,以至於最后要愈发像造他的主的形象,这是基督徒成长的方向也是最后的目标。然而并非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如此,有些持续停留在婴孩阶段,而有些人则是积极发展,但却让自己成为头特别大或是脚特别粗的基督徒,无法做到上帝在救恩里的和谐圆满,我们固然明白救恩是白白得来的,也知道是主耶稣为我们牺牲,但事实上做一位基督徒是需要付上代价的,今日救恩对於我们来说是白白得来,因为主耶稣已经付上了,而我们既然接受了,也应当付上一定的代价。
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拉小提琴,7岁时就和旧金山演奏乐团演奏孟德尔颂的小提琴协奏曲,有人学音乐学了一辈子也不可能有机会与交响乐团合作,而这孩子年仅7岁,当她未满10岁时,便已在巴黎开了演奏会,公演后被誉为神童。1926年当时这孩子10岁随父亲前往巴黎,目的是为了拜访当代最有名的小提琴教授恩奈斯克,这孩子一心想成为这位教授的学生,故当这孩子找到教授时请求他教授小提琴,但恩奈斯克拒绝了他,因这教授从不私人授课,并且三番告知这孩子他行程繁忙且将出国,没有时间听其拉琴,於是这男孩问教授何时收拾行李,他可以在教授收拾行李时拉琴给他听。恩奈斯克看这孩子如此坚决,便答应这孩子,并嘱咐其隔天一早5:30到家来拉小提琴。6点整恩奈斯克从家中出来,在听完这孩子拉琴后,非常兴奋地告知其父亲,决定收下他儿子作为学生且不收任何学费,因他听这孩子拉琴时得到许多的满足与喜乐,自此后这孩子继续努力学琴,人们都知道这孩子是神童,后来成为恩奈斯克最了不起的学生之一,也是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成为后来我们熟知的「曼纽因(Yehudi Menuhin)」。即便曼纽因是一位神童,但仍然需要一位老师教授小提琴,也需要经过苦练,才能成为著名的小提琴家,即便是天才儿童也是需要付上代价日夜不停地苦练,何况是一般人呢?虽然这道理常人都能明白,然而能付诸行动的却少之又少。
我们时常为了省一些时间、精力,而使自己混在世界的泥沼之中,并且无法自拔,有位牧师曾说,若撒旦无法把持你的灵魂,但却把持你的生活,这结果是一样的。相对於这个社会的热闹,各种学说、主张、思想的出现,而基督徒对於真理的态度则显得寂静许多。现今已几乎听不见有人说「修直主的道路」、「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随著世界的忙碌,基督徒与主同心同行的心态渐渐消弱,罗马书12章1节「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活祭是保罗提出的新名词,保罗提出活祭是为要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在活著的每一天都将自己献上,为主所用,三、四百年前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也是一位极好的女王,在她晚年时常说一句话「我剩下的每一天,都面对最后的审判」,主耶稣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彼得也回主我爱祢,主也回应彼得你喂养我的羊,彼得因著爱耶稣的缘故,责任便加给他。今日我们若爱耶稣,责任也加给我们了,哥林多前书9章16-17节保罗曾说:「我传福音没什么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我若甘心作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
若我们成为一位寂静的基督徒,那是魔鬼在我们身上的胜利。两千多年前,在伯利恒已经打破了这道寂静,有天使高声唱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今日,我们是否愿意打破寂静,向世人大声宣告基督是唯一的救主!诗篇94篇16-17节「谁肯为我起来攻击作恶的?谁肯为我站起抵挡作孽的?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我就住在寂静之中了。」愿我们都不是住在寂静之中,乃是愿意为主发声,也乐意热心的帮助其他基督徒脱离寂静之中,领受从神而来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