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命、植堂、我们|张治寿牧师
1090816
经文:太廿八18-20;徒十四21-23
今天的经文第一段讲到耶稣基督的大使命,第二段讲到保罗第一次布道旅行时,他是如何实践耶稣的大使命。既然我们有计画要植堂,就从三个方面跟各位分享。
一、因为这是耶稣大使命的应用
马太福音28:18-20共涵盖三个信息:第一个是得权柄,「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这段经文的上下文是耶稣基督复活升天以前对门徒说的话,当耶稣基督复活以后,他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从福音书里面可以看到耶稣的权柄在地上实践了,但是复活以后天上地下宇宙万物的一切,在这个时候彰显在耶稣基督的权柄上。其实耶稣得著这个权柄,就好像一个君王登基的样子,整个马太福音的核心是围绕在耶稣基督是王。第二个大使命,既然这位君王登基了,他要对所有的官员子民发布一个命令,这个命令就是大使命,大使命中涵盖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第三个主应许,最后那句话是应许,当你们执行大使命的时候,主耶稣有个很重要的应许,就是他常与我们同在。这个常的意思是指所有的日子,是到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到世界的末了。
甚么是耶稣的大使命?「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浸。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这是一句话,主要动词是作主门徒,因此整个大使命的核心是作主门徒,它共有三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去,第二个动作是施浸,第三个是教训。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说明大使命,常常我们讲说作主门徒,好像是我来作主门徒,但耶稣的命令是你们已经是门徒了,你们要去使别人成为门徒。所以大使命的核心是去栽培耶稣的新门徒。栽表示栽种,培表示成长。因此大使命的核心在领人归主,他的生命得以成长,以至於长成了,继续栽培新的门徒。
那对象是谁?对象是万民,两千年前耶稣呼召十二门徒,他们都是犹太人,耶稣也曾经差遣七十个人出去,基本上那个时代还都是犹太人。但当马太福音写到后面,耶稣基督的使命已经涵盖全世界所有的人。那任务是甚么?只要是神的儿女,我们都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从使徒行传来看刚信主的人都称他们为门徒。既被称为门徒就有两个任务,第一个是施浸,表达在众人面前承认耶稣基督是我个人的救主,然后成为属灵大家庭的一份子,再更广阔就是成为神国度裏面的人。我们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的信仰,这样做是奉主的权柄做这件事情,是归入主的国度里面。第二个是教导,耶稣基督告诉我们说「凡我所吩咐你们的」就是耶稣基督教导过的所有事情。但是并没有停止在教导的部分,还有个最终目的是听了而且要去遵守。耶稣基督给我们的大使命涵盖这两项,耶稣是跨越时空也指著我们,都要去完成主托付的大使命。
每个人都经过不同形式的接受主成为我们个人救主的经历,我们不但是自己享受这样的福分,耶稣基督的大使命当中,第一个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向别人分享。因此耶稣基督的大使命中施浸跟教导都是用现在式表达,是一个不断的行动,也就是说我们身为主的门徒,我们的使命是要不断地跟人分享福音,不断做教导的工作。
二、因为初代教会藉植堂实践耶稣的大使命
在使徒行传1:8「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著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这句话涵盖好几层意义,一个是同文化耶路撒冷,一个是近文化撒玛利亚,最后一个是跨文化地极,就是外邦人之地。也就是耶稣基督不但是把大使命赐下来,也把策略讲出来。
1.从耶路撒冷教会到撒马利亚到安提阿教会:从使徒行传可以看到福音的扩展是这样下去的。前几章看到在耶路撒冷的弟兄姊妹都不要出去,只要待在耶路撒冷就好。自从司提反为主殉道以后,第八章上帝亲自动工打散他们,耶路撒冷的教会经过逼迫后,他们发现在安提阿的教会好多人信主,而且不只是犹太人信主,连非犹太人也信了主,所以他们差派巴拿巴去。当巴拿巴到了安提阿,发现一个人福音事工做不来,便找了当时已经悔改信主的扫罗,一起建造安提阿的教会,从此安提阿的教会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福音据点。
2.安提阿教会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安提阿教会有两个很重要的特色,第一个特色是我们常用的基督徒一词,就是从安提阿教会开始。其实基督徒这个词就是那些非信徒他们看到这批人的生活很像基督,活的样式像基督,所以称他们是基督徒;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他们差派宣教士出去,我们可以看到耶路撒冷不但是差派宣教士出去,在外植堂的教会现在也开始差派宣教士出去,所以那时候他们就选了巴拿巴跟扫罗到外邦之地传福音。
3.保罗的第一、二、三次宣教布道:保罗的第一次布道旅行,到了路司德时就被人家用石头打,差点打死了,就把他拖到城外,结果醒来又进到城里。第二天他就到特庇去,之后又回到路司德。如果你清楚知道现在呼召你去一个地方宣教,你会相信主会带领我们,但是保罗所接受的挑战是到了那个地方,却遭受到艰难,但是他却继续勇敢前行。第二次布道旅行,他们决定回访曾经建立的教会,但在这时出现了分歧,巴拿巴要带马可去,但保罗却因为之前马可逃跑而说不能带他去。既然这样我们就各自继续做宣教的事工,从那时候就开始分道扬镳,保罗带著希拉,巴拿巴带著马可。但是不会因为意见的不合,或方法的不合而忘记传福音,他们继续藉著植堂实现耶稣基督的大使命。保罗开始第二次布道旅行,出现马其顿异象,他就到了现在的欧洲,然后在欧洲建立第一间教会就是腓立比,结果到了腓立比又被逼迫,於是离开到了帖撒罗尼迦,继续往下到哥林多、雅典,一直这样建立教会。第三次布道旅行继续回访过去建立的教会,一直到最后结束的时候,保罗用囚犯的身分到了罗马,最后没人可以阻止福音的传扬。
4.保罗书信中的地方教会:在保罗的十三封书信当中,其中有七封书信是地方教会的书信,意思就是说每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有一个教会。如果我们对圣经熟悉的话,罗马、哥林多、腓立比、以弗所、歌罗西・・・这些都是地方性的教会。其实浸信会在过去植堂的时候也常常用这个方法,每到一个地方就取那个地方的名字来建立较会,也就是一直都有植堂的概念,到一个地方就会有一个教会,藉著教会来完成主的大使命。
回想保罗第一次布道旅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架构基本上是主的大使命的架构,他们去传福音,他们带领那些新门徒,他们要新门徒遵守主的道。但是有一件事情就是他们把这些信徒不是交给哪位牧师、同工,乃是把这些信徒交给主。也就是我们今天带领人信主,栽培人信主,不是彰显我们自己,也因此大使命当中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乃是要他们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
三、 因为我们有遵行大使命的基因
厦门街浸信会是有这个基因的,看厦门街浸信会植堂的历史,回想台湾大家熟悉的教会,你会发现从厦门街这样外展的教会是很庞大的。时间一晃眼就快三十多年,我们基因仍然在,现在又看到一个新的机会。芦洲的人口有二十万,教会只有十间,所以芦洲是一个很重要的未得之地。芦洲是一个最需要植堂的地方,那裏需要福音,请问我们乐不乐意摆上我们自己来回应主的大使命呢?因此我要作几个呼吁:第一个我们是不是正在实践耶稣基督的大使命呢?在过去十年当中,你有没有栽培新的门徒?第二个如果没有做到也不要气馁,因为这段经文是用命令语气说的,主命令我去做,或我接受这个命令,但是这个命令不是我可做可不做,而是我必须要做,以前我没有做,我现在要做;我以前有做,甚至做过,可是做得不好,但主的命令再次提醒我们,让我们可以进步。第三个现在是个机会,接下来几个礼拜教会陆续有安排到芦洲的参访,看看当地,看看以后福音的禾场,那个地方需要福音,请问你愿不愿意去?